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考古

文明探源工程绘出五千年“家谱”

2018-05-28 10:02:23 光明日报

  玉琮 良渚文化时期 1958年征集

  探源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文明的标准,包括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社会显著的阶层分化,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埋葬贵族的大型墓葬和专门墓地以及礼制形成;出现了大型建筑和公共设施为主要标志的都邑性城市,并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暴力与战争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出现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

  “文明形成的标志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当一个社会具有以上现象的大部分时,就可以判断其进入了文明社会。”赵辉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原生文明之一,搞清它的起源与进程、性质与特点对于完善世界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探源工程针对中国古代资料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文明或国家标准,这是对世界文明史多样性研究的重大贡献。

  可喜的是,这些标准也正在逐步为国际同行所关注和认可。2009年,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主动为探源工程做了系列成果推介,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2013年,首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上,经过40余位各国考古学家匿名投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项目”被评为世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工程子课题良渚遗址和石峁遗址的发掘双双入选“世界十项重大考古发现”。

  王巍饶有兴趣地告诉记者,当诸多国际顶级考古学家实地参观良渚遗址时,他曾询问他们,这样的遗址是否可以称为文明?回答众口一词:“当然是文明!如果这都不是文明,那什么是文明?”

  在2015年的第二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上,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对探源工程中以良渚、石峁、石家河等为代表的中心性遗址的考古工作给予极高评价。他预言未来10年内将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对中国文明研究的高潮。

  在刘国祥看来,探源工程团队是有着远大抱负的,不仅要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同时还要推进中国考古学的“科学化、国际化、大众化”。围绕着探源工程,一系列公众考古活动亮相:“走进二里头,感知早期中国”“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览以及“文明探源公众考古论坛”等,及时把工程最新成果向公众反馈,实现了考古学向大众的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正如多位参与工程的专家所指出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使命,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我们身在中国,需要研究祖先的文明,这是责无旁贷的。”陈星灿表示,未来,中国的考古工作者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文明交流的大格局中,要推动中国考古走出去,向世界讲好文明起源的中国故事,使中国从考古资源的大国变为考古研究大国和强国,同时也为增强文化自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考古人的力量。(光明日报记者 户华为)

 

1 2 3 4 5 6 共6页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美术大师靳尚谊携中央美术学院“最美天团” 集体献读致敬世界美术大家

  • 优势栏目

    曾孝濂为“生命”作画感动网友

  • 优势栏目

    《朗读者》助宗庆后成“浙江阅读代言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