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产业

光影视界:把握电影产业发展新机遇

2019-04-11 11:11:59 人民日报

  扬长补短、正本清源,努力构建有活力、规范化的电影产业体系

  目前,我国观影市场体量越来越大,资本参与电影制作、发行、放映日趋活跃,电影产业各环节与互联网密切结合,这些优势要继续保持,将市场向海外、向国内中小城市、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继续延伸,引导资本理性投入与良性运转。同时,也要及时发现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扬长补短、正本清源。

  例如,近年来金融资本与电影产业的充分融合,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发展,但也存在急功近利的“短视”问题;过度使用“IP+流量明星”的电影生产模式,影响了影片质量;放映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妨碍了正当竞争;互联网大数据的真实、网络评分的公正、利益涉及方避嫌制度等,都需相应的措施予以保障。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政府各部门、行业组织联合起来,加强监管与治理,更需要从业者加强自律意识。

  产业生态健康了,方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扬长补短目的就是要打造规范化的产业体系,营造促进电影产业良性发展的法制环境。电影产业作为综合产业,未来应着力建构一套综合的电影产业监管体系,将相关行业适用电影产业的管理细则与监管手段丰富进来,不断细化、深化对电影产业具体问题的监测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智库研究报告等方式,对发展趋势与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测。

  还需注意到,我国电影产业偏重于影片制作、影院放映等市场硬件基础的建设,基于“制作—放映”的“衍生”环节发展相对薄弱。以美国电影产业为例,其电影票房占其电影产业效益30%,70%的产业效益来源于电影的版权授权、主题公园运营等衍生品开发。中国目前电影衍生产业收入尚不到电影产业收益的10%。电影票房市场自身体量有限,衍生产业是中国电影产业未来迈向强国之路亟须拓展的领域。

  重点发力、抢抓先机,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电影产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要抓住新时代新机遇,领先一步,方能实现电影强国的目标。

  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从胶片到数字,电影产业的发展进步始终贯穿着科技、艺术的交融与革新。好莱坞电影《阿凡达》开发出领先世界的3D虚拟影像摄影、面部表演捕捉等技术,以逼真视效震撼世界;《流浪地球》以高水准特效、具有中国内涵的故事,在海内外口碑票房双丰收。裸眼3D/4D技术、虚拟现实的VR技术、混合现实的MR技术、全息技术、全景声技术等,为实现电影技术的突破提供了新机遇。

  在电影宣发领域,分众电影很可能生成未来的电影红利市场,私人化、定制化与消费的个性化、体验化将成趋势。发行企业要及时研究受众观影心理与分层的变化,多样化地进行电影宣推,及早做好老电影、复映电影、文艺电影等分众电影市场渠道。同时,电影宣发要“走出去”,抓住推广机遇,讲好中国故事,抢占被国外院线忽略的“冷”档期、细分观影市场。

  “互联网+”有极强的产业链整合作用:网络文学作品给电影制作提供了内容资源;网络大电影已成为我国电影产业重要的“亚院线电影”;使用移动APP,我国网络售票与选座服务全球领先;网络社交媒体助推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与推广;网络大数据为电影产业投资、创作生产提供方向……

  伴随基于5G通信技术的移动互联的推广、人工智能的普及与提高、智慧社会的建设,“互联网+”仍有整合电影产业链的发展空间——利用高度的互联互通,打通电影产业链与现实生活的时时联系:依托万物互联技术,可将电影生活场景化;打造云平台,减少转化环节,进一步打通创作、版权、制作之间的联系渠道;利用移动APP,连接智能汽车,对接智慧影院,创造观影休闲“一站式”体验;利用网络大数据,深化分众电影消费,打造充满个性体验的电影定制消费;加大网络互动程度,活跃创作、生产与观影之间的互动……我国现有网民规模已达到8.29亿,拥有巨大的电影消费潜力。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最大程度促成这种消费潜能转化为现实。

  未来,中国电影产业若能及时抓住电影技术创新、内容精品打造、分众与衍生消费趋势、智慧影院建设等机遇,就定会乘势而上,加速实现电影强国之梦。

  (秦勇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1 2 共2页

编辑:郭丽娟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山东成立年画艺术研究中心

    4月10日,山东艺术学院年画艺术研究中心在济南正式成立,该中心将推进年画艺术的普及推广,致力于新年画艺术的创作创新。

  • 最美敦煌遇见最美云大

    4月10日,“敦煌 穿越千年的永恒——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在云南大学开幕。

  • 一百台古董缝纫机亮相重庆 勾起市民“三转一响”年代回忆

    4月10日,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展出的100台古董缝纫机,吸引市民眼球。本次展出的100台缝纫机来自一百个品牌,其中国产缝纫机79台,产自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的缝纫机21台,种类包括工厂制造鞋包的工业缝纫机和家用缝纫机等。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春风十里好读书——武汉工人文化宫职工读书活动综述

  • 优势栏目

    “新青年 耀青春”纪念五四百年系列活动揭幕

  • 优势栏目

    喜迎“三月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