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吴昌硕作品大展将于文华殿开展 -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展演

故宫博物院藏吴昌硕作品大展将于文华殿开展

2018-04-20 09:44:40 光明日报

  伍

  于是,画枯、画寂,画人生的荒寒与坚持,成为中国画的另一路——黑白水墨。我喜欢宋徽宗《江山归棹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皆为故宫博物院藏)这类场面宏大的作品,把人引入一个无穷的空间;也喜欢赵孟頫以后的文人小品,在尺幅之间闪展腾挪,以有限造无限。与《千里江山图》那种费尽心力的浩大作品比起来,这种花木小品,更能表达画者瞬间的心境,更与画者灵性相通。

  于是,起于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展子虔《游春图》卷的那个五彩斑斓的植物世界,越来越被简化、符号化。梅兰竹菊,逐步成为文人青睐的绘画主题,也进而成为他们崇尚的精神符号。尤其到了南宋,不知是否因为南宋的江山变成了残山剩水,文人对大山大水的兴趣减小,《溪山行旅图》那样气势撼人的景象也难以再现,画家的笔触转向简单的事物,开始寻找树木花卉的内在意义,如明代祝允明所总结的:

  或曰:“草木无情,岂有意耶?”不知天地间,物物有一种生意,造化之妙,勃如荡如,不可形容也。

  笔意也愈发疏简,简到了只剩几根线条(兰与竹,造型本身就很简单),有如书法,要求着线条的精准与自由。万千植物,就这样在枯笔湿笔、似与不似之间,在纸页上茁壮生长。

  北宋苏轼《枯木怪石图》卷、南宋郑思肖《墨兰图》卷、元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卷、倪瓒《竹枝图》卷、王冕的《墨梅图》卷、明代王绂的《露梢晓滴图》(除郑思肖《墨兰图》卷为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其余皆藏故宫博物院),都是这样的笔墨。韦羲论道:“看杨无咎一枝梅花,可以和所有的梅花交谈,郑所南画墨兰,笔含空谷之幽,文同写一枝竹影,便召集了天地间的清气,于纷纷扰扰红尘中,以本来面目和我们相见。”

  我在《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一书里说,苏东坡提倡的“萧散简远”“简古淡泊”的艺术风格,使“宋代的玉骨冰心,从唐代的大红大绿中脱颖而出”,赋予宋代艺术一种简洁、清淡、高雅的气质。“这是一场观念革命,影响了此后中国艺术一千年”。

  蒋勋说:“宋元人爱上了‘无色’。是在‘无’处看到了‘有’;在‘墨’中看到了丰富的色彩;在‘枯木’中看到了生机;在‘空白’中看到了无限的可能。”

  

  任何事物都有可能违反它的初衷,当宋元以后的中国画家将风景花木简约化、符号化之后,带来一个负面后果,就是后人将绘画变得教条化、技术化。一枝一叶,都会变成可复制的“模件”,一幅画,实际上是由一些这样的“模件”构成的。前面提到的《芥子园画谱》,就是一部指导使用这种“模件”的工具书。

  这违背了艺术创作的个性化原则,也与大千世界的万类霜天相去甚远。

  程式与风格,就这样纠结在一起,像连体婴儿一样难舍难分。比如在倪瓒的画里,山水似乎永远定格为“一江两岸式”,永恒不变。枯树、空亭,亦成为他永不舍弃的修辞,以表达他“目中无人”、绝尘而去的心境。像《六君子图》(上海博物馆藏),近处画树六株,分别为松、柏、樟、楠、槐、榆(李日华的说法),水岸对面,岗峦遥接远空,连绵无尽。同样,《秋庄渔霁图》(上海博物馆藏),近处画树五株,参差有致,水岸对面,同样是远山在呼唤,“残山剩水,写入纸幅,固极萧疎淡远之致,设身入其境,则索然意尽矣”(阮元:《石渠随笔》)。

  在八大山人(朱耷)那里,“翻白眼”的鱼目、鸟珠,头重脚轻的山石,东倒西歪、光秃秃的树枝,又成为他最显著的标记。八大山人是明朝皇室后裔、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19岁时明朝灭亡,从此隐姓埋名,遁入空门,以苟全性命于乱世。他一生作画,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款,还把“八大山人”四字连成“哭之”“笑之”的字形,以此寄托他啼笑皆非的茫然与痛苦。但无论如何,“四僧”(髡残、弘仁、石涛、八大山人)笔触与个人经历、心绪相接,包含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还是给清初绘画注入了一丝活力。

  即使在落拓不羁、强调个性的“扬州八怪”那里,程式化的现象也较普遍。比如在郑板桥那里,竹、兰、石几乎成了他绘画的“永恒主题”,连他自己都承认,“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郑燮以竹子、兰花和石头,组成了或许数以千计的构图”。而这些构图,基本上遵循着相同的范式,比如“大幅画面中往往有几块石头前后相迭,岸然耸立。它们或前或后,或上或下,现身于竹丛中”;至于竹子的画法,“为描绘细竹与粗竹而编定的笔型十分明显,就像两截竹竿之间的竹节那样,已成为固定的图式”(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和规模化生产》)。

  在论及郑板桥的竹画时,德国汉学家雷德侯先生又说:“当画面空间总体增大时,画家并没有相应地扩大竹叶丛簇的尺寸,而是宁愿添加更多大小相近之竹叶丛簇……这是可以在青铜器的纹饰、宫殿的斗栱、瓷器的装饰中发现的同一原则:当一个组合单元的绝对尺寸变大之时,其中的模件并没有相应地增大,而是代之以增添新的模件。”

  关于自然的艺术,此后一点点与自然脱节,变成文人的案头戏墨。

1 2 3 4 共4页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奥地利国宝童声乐团演唱《登鹳雀楼》

  • 优势栏目

    中国原创节目模式登陆戛纳电视节

  • 优势栏目

    《朗读者》等节目获“星光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