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良渚,寻找“前中国时代”那颗最亮的星-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考古

梦回良渚,寻找“前中国时代”那颗最亮的星

2018-11-08 07:32:27 中国青年报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刘斌、王宁远、陈明辉、朱叶菲,在《良渚:神王之国》中写道,“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和哈拉帕文明,所处地理位置相对独立,文化面貌较为统一,且均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而中华文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形成的大的文明体,实际上是多个区域文明逐步融合的产物。”

  良渚文明便是中国区域文明时期的重要代表。“其所处的公元前3000年前后,中华大地上已孕育多个区域文明或强势文化,如良渚、屈家岭、大汶口等,这些文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文化交往,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反而处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的阶段,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对中原的文化发展进程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良渚古国,究竟被写在中华文明史的哪一个刻度?

  距今约55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率先进入了文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良渚古国。

  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发掘,确认了原本被认为属周汉时期的琮、璧等玉器,是出自良渚文化墓葬中的;上世纪80年代前后,江苏张陵山、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瑶山、莫角山等遗址的发掘,发现大量随葬玉琮、玉璧、玉钺等玉礼器的权贵大墓,同时发现莫角山等人工堆筑的巨型土台。这说明,良渚文化已显露出文明曙光,甚至已进入文明阶段。

  如今考古学界对于历史分期的表述,主要分为邦国时代、王国时代和帝国时代。在邦国时代,借用考古学泰斗苏秉琦的话形容即为“满天星斗说”——无中心的多源论;王国时代就是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进入有中心的多源,其中最重要的节点为二里头;再往下,从王国时代转向帝国时代,是从秦朝开始的。

  考古学家许宏把整个上古史分为两个阶段:以二里头为界,往上是前中国时代;往下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时代。二里头开启了东亚大陆的青铜时代,以它为分界的标志,二里头之前是无中心的满天星斗;二里头开始则是月明星稀,即有中心的多元王国时代。

  许宏提出,二里头之前的良渚,是“在满天星斗中最亮的一颗星”,即前中国时代最大的政治实体之一,它为后代文明给养,而后代文明又扬弃了它的部分东西。

  从2006至2007年,考古发掘确认了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良渚古城,正是良渚文明的都邑。

  良渚文明在哪里?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地区,位于浙西丘陵山地与浙北平原的交界地带,西依天目山,其南北均为天目山余脉围绕,向东开放,总体形成一个三面环山的 C形盆地,总面积80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而良渚古城遗址,就处于C形盆地北部,距杭州市区大约20公里。古城的主体结构分为三重,中心为莫角山宫殿区,其外环绕的是城墙和外郭,堆筑高度也是由内而外逐次降低,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形成类似后世都城中宫城、王城、外郭的三重结构。

  考古专家指出,这是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最新的考古发掘又确认,良渚古城外围还有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其年代距今约5000年,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因此,良渚古城具有完备的都城结构,拥有复杂的子系统,可推测此古城为良渚文化的“首都”。

  许宏认为,东南良渚的水城、中原陶寺的土城、西北石峁的石城,“都是因地制宜、适应环境的产物,它们也的确都是区域性文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古城考古团队核心成员王宁远,是良渚遗址水利系统最主要的发现人。根据他的考证,5000多年前,杭州市西北郊瓶窑镇是一片河湖遍布的水乡泽国,良渚人在此地建造了良渚古城。

  水利系统是良渚古城的有机组成部分,由11条人工堤坝连接山谷和孤丘组成。工程浩大,估算其总土方量即达260万方。考古专家初步推测,该水利系统具有防止山洪、形成水上运输网络和农田灌溉等多种功能。

  世界其他的早期文明中,埃及、两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均为旱作农业文明,以小麦种植为经济支柱,水利设施多为以灌溉为目的之水渠、水窖、池塘等形态;而良渚文明是东亚湿地稻作文明的典型代表,其水利系统以堤坝形式出现,带有明显的防洪调水功能。

  王宁远在《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的遗址调查与发掘》中指出,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东方各早期文明的出现与治水活动密切相关,甚至提出了“治水文明”和“治水国家”的概念。“良渚古城正是中国境内最早进入国家形态的地点,水利系统与它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所以,这一发现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南方地区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是良渚社会发达的重要基础。

  “为什么那么先进?稻作农业发展,长江下游5500年前左右开始实行犁耕,等到良渚时期,犁耕比较普遍,(考古)发现了大规模的水田,甚至发现牛的蹄印在稻田上,显然是犁耕促进了稻作农业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良渚考古发现的大量稻谷,“显然是稻作农业的发展,另外它可能是集聚了很多周围人供纳的粮食,为王服务,然后有这么大的农业,才支撑这么大的人口,才有大约1万人需要10年的时间才能修的水坝。”

  良渚遗址群一处被焚毁的“粮仓”中,发现了数万斤的炭化稻谷。近年来在良渚古城外围,还考古发现了大面积良渚文化时期的稻田。这些反映了环太湖地区当时稻作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

1 2 3 共3页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百位小学生“组团”递交国画作品

  • 优势栏目

    甲午海将 曾宗巩 被忽略的翻译大家

  • 优势栏目

    九套华服诠释斯嘉丽一生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