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良渚,寻找“前中国时代”那颗最亮的星-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考古

梦回良渚,寻找“前中国时代”那颗最亮的星

2018-11-08 07:32:27 中国青年报

  2018年1月31日,浙江杭州,航拍良渚古城遗址。

  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

  神人兽面图像是良渚文化玉器最主要的纹饰题材,也被视为良渚玉器的灵魂所在。

  82年前深秋,当时的西湖博物馆员工施昕更,在家乡良渚镇附近意外发掘到一些黑陶和石器,并深入追问下去,竟因此抓到叩开良渚文明之门的“门环”。历史的重大节点,好像总会发生在个体偶然的行为瞬间。民国青年施昕更的这一“推”,为后世展开了一幅何其恢弘的文明藏宝图。

  天不假年,施昕更的“良渚生涯”仅仅书写3年,即随他短暂的生命一起遗憾终结。在此之后,良渚的考古发掘、良渚文明确证的工作被时代按下了“暂停键”,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才恢复稳定、高效的节奏。

  静默太久的时间匣子,慢慢被考古的手揭开。喔,原来良渚拥有距今5300~4300年的史前文明,是与古埃及文明同时啊!

  国内学者指出,西方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认识一直存在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将中华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而忽视了在以黄河中游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形成之前还存在多个区域文明;第二个误区,是将中原文明等同于唯一的中国早期文明,以中原文明的形成作为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标志;第三个误区是以青铜器、文字、城市出现等所谓“三要素”作为判断文明的绝对且唯一的标准,而将未发现青铜器、未破译文字的文化摒除出文明之列。

  这些误区背后的偏见,随着良渚文明的确认而得到破除。

1 2 3 共3页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百位小学生“组团”递交国画作品

  • 优势栏目

    甲午海将 曾宗巩 被忽略的翻译大家

  • 优势栏目

    九套华服诠释斯嘉丽一生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