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关键在“人” -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产业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关键在“人”

2018-05-15 08:59:57 文汇报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关键在“人”

———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三大品牌任务、12项专项行动、46个具体抓手、150个重点项目,这是《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的四层体系。昨天,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详解了该计划的推进路线。

  在各相关负责人看来,围绕“激发上海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成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上海文化”要着力突出内容生产精品迭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艺名家群星璀璨、文化地标绽放魅力、文创产业做大做强,关键都在于“人”,既包括每一位市民,也包括通过各类机制培养或近悦远来的人才。

  ■ 让城市精神和广大市民融为一体

  问:上海未来在塑造和培育城市精神方面有哪些做法? 广大市民如何参与?

  市文明办副主任宋慧:上海城市精神是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的。十多年来,这16个字已经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让城市精神和广大市民融为一体,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彰显上海精神特质、增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主要围绕五个“一”,让城市精神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走进每个市民心中。

  推进一项行动———市民修身行动;培育一批典型———通过道德模范,感动上海年度人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等评选活动,选出新时代上海各方面典型,发挥模范带头和引领作用;营造一种氛围———策划推出一批公益广告,彰显上海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伟大成就和上海城市精神的丰富内涵;倡导一种风尚———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文明风尚;深化一系列创建活动———在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校园及文明家庭等创建中,让更多群众发挥主体作用。

  ■ 构建上海特色的人才荣典制度、文教结合制度

  问:请介绍一下上海特色的文化艺术人才荣典制度。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上海正在设计针对文化艺术人才的荣典制度,旨在构建一套全社会评价、充分尊重人才的制度。荣典制度具有跨行业、跨职业、跨系统、跨部门,突破年龄、职称、地域、单位的特点。举两个例子,我们正用这样的荣典制度理念改造上海老牌的“文化品牌”。

  一是“上海之春”。今后“上海之春”主要做四块内容:对中国的优秀音乐作品进行持续的全方位关注;对56个民族的音乐作品给予大力关注和扶持;对散落在全世界各地的中华优秀音乐人才每年提供一次在上海集中亮相、向祖国人民汇报的机会和平台;“上海之春”里仍会有一些国际名团的演出安排,但必须要和教育、社区交融在一起,以区别一般的演出季。

  二是白玉兰戏剧奖。老品牌进一步擦亮名片,首先要从过去比较局限于戏曲表演逐步扩容到兼容整个舞台艺术表演。其次,从“申报制”改为“申报制”加“推荐制”。将来,我们要有专家推荐、观众推荐、媒体推荐,凡在上海演过的好戏都有获得白玉兰奖的资格。

  问:教委方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有什么系统的布局?

  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2006年以后,上海在全国率先把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2014年,上海率先承担“一市两校”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面向2020年和2030年对上海高校整体布局和学科专业布局进行系统规划,重点对文化艺术人才培养进行了整体规划。

  一是通过文教结合平台机制,及时发现和预测上海文化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及其规模、层次、结构。在此基础上,动态调整。还充分利用教育部给上海的高校目录外专业自主审批设置这一特别授权,根据文化事业发展需求开设目录外专业,提供更精准的需求服务。二是把文化艺术学科和专业纳入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三是高峰学科建设基础上,把特色优势文化学术学科纳入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范围,进行重点建设。

1 2 3 共3页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绽放青春风采 培养未来人才

  • 优势栏目

    斗牛狂欢节传递云贵非遗文化

  • 优势栏目

    朗读,需要理由吗?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