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度炎夏 消暑“凉”方多-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考古

古人度炎夏 消暑“凉”方多

2018-07-12 15:12:19 北京晚报

  元代刘贯道所绘《消夏图》,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

  宋摹本《北齐校书图》局部,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明宣宗御笔《山水人物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竹夫人”实物图

刘疆

  小暑刚过,即将入伏。近期降雨浇灭了连日的炎热,暂时“清凉”下来的你们,是否想过古人是如何度过夏天的?白居易《消暑诗》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但精神层面的“降温”无法解决现实的炎热,除了保持心态平和外,古人也发明出了许多消暑妙招……

  古时候也有“空调房”

  通风降水有凉气

  先秦时期,主要通过建造台榭来避暑。“台”就是高台,“榭”则是建筑在台上的房屋,一般没有墙壁,类似于亭子。《尔雅》曰: “无室曰榭”,《说文》曰: “榭,台有屋也。”这种建筑在高台上的亭榭,四面通风,古人在其中宴饮坐卧,能够起到很好的消暑效果,如《管子》中有“为宫室台榭,足以避燥湿寒暑,不求其大”。

  汉代已经有了专门避暑的宫殿,称为清凉殿,也叫延清室。《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的宠臣董偃常在延清室消暑纳凉,“以画石为床,文如馆,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里面“清室则中夏含霜”,可见十分凉快。

  到了唐代出现了更高级的“水力空调房”,称为含凉殿。《唐语林》记载:“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知节至,赐坐石榻。阴溜沈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这种水冷建筑不光皇帝用,大臣也有建造的,如《封氏见闻记》记载,天宝年间的奸臣王鉷便在家里修了个“自雨亭”,水“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据《旧唐书》记载,西海之上的拂菻国(也称大秦,即古代东罗马帝国),“至于盛暑之节,人厌嚣热,乃引水潜流,上遍于屋宇,机制巧密,人莫之知。观者惟闻屋上泉鸣,俄见四檐飞溜,悬波如瀑,激气成凉风,其巧妙如此。”可见这种水冷技术是东西方交流的产物。元代王振鹏所绘《大明宫图》中就有楼阁顶上装饰喷泉的场景,看起来颇具中西合璧的风格。

  除了水冷的办法,还有利用地井中的凉气来降温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旁边还有一座冰井台,便是依此原理降温。《邺中记》中有“北则冰井台,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云仙杂记》记载唐代宦官霍仙鸣“别墅在龙门,一室之中,开七井,皆以雕镂木盘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清代帝王则选择离开高墙深院的紫禁城,躲到水系丰富、绿树成荫的园林中避暑。据统计,乾隆平均每年有一百多天住在圆明园,雍正更是达到了每年两百天之久。

1 2 3 共3页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又见”系列首次走出国门 演出场馆全是“中国造”

  • 优势栏目

    国际专家学者齐聚五台山 探讨佛教文化国际化传播

  • 优势栏目

    票房破320亿!八大因素助推2018上半年中国内地影市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