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瓷仓现世记——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发掘始末-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考古

大元瓷仓现世记——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发掘始末

2018-04-21 02:23:51 北京青年报

  发掘

  大型瓷器仓储遗存浮出水面

  发掘首先从遗址中部一条南北向纵贯整个遗址的古河道——樊村泾开始。太仓地方文献中对这条元代即已存在的河道有明确的记载,它是太仓古城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向南约1公里可直通太仓的母亲河——娄江,向北则跟太仓古城内东西向的内城河——致和塘(又称太仓塘)交汇。由致和塘先向东约1公里至半泾,再折向南约1公里又可通娄江,这些四通八达的水系又可上连太湖,下至长江,密布的河网构成了便捷的水上交通运输网络。

  樊村泾中部的两侧有呈小坎状的元代河堤,有成排黑色木柱和挡板做成的护坡,还有条石砌筑而成的元代桥基,樊村泾与致和塘交汇处则有河湾以及做码头用的驳岸和石柱。河道里则是层层叠叠的青瓷片,似乎是故意要将河水堵塞。这些痕迹都显示了当时人们对于这条自然河道的人为修整,以便能更加符合人们使用的需要。

  在樊村泾东侧的东发掘区,一个长49.2米、残宽26米的大型院落被完整揭露出来。院落南端是一道大致呈东西走向、外侧以单层立石包砌的厚重围墙;院落中间是一道用厚砖和宽约70厘米的填土夯实而成的双包墙,它就像一条分界线,将该院落明显地分为东、西两部分。每部分又都是一组由12个小隔间组成的房屋,每间的面积为11-12平方米,跟其他元代遗址中发现的房间面积基本相同,姑且称之为元代的“标准间”吧。从每个房间地面上的黑色踩踏面来看,当时人的活动非常频繁。不过,这些“标准间”里住的却并不是客人,因为边长不足50厘米的方形柱础石和小而薄的单砖垒砌的单薄墙体,显然是既不能承受更多的房顶重量,又无法御寒保暖,那这些“标准间”是干什么用的呢?

  随后的发现让考古人员豁然开朗:每个单间里都出土了数量巨大的青瓷完整器和残片,而不同单间里的器类也各有差异。跟樊村泾河道出土的瓷片一样,都是龙泉窑出品,而且也同样没有任何使用的痕迹。青瓷数量如此之大又没有使用痕迹,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青瓷都是用于出售的商品。原来,这些来自于600公里之外的龙泉窑青瓷器,被人们分门别类地送入了不同房间内存储,等待着装船外运,成为大元子民或者高丽、日本等国居民的居家用器。

  由此可见,这个院落就是一个专门用于存放瓷器的仓储。既然是仓储,自然要有管理人员,相关的遗迹也就必不可少。院落中揭露出的1处天井、2处灶台和1处茅厕现象等遗迹,都跟管理人员的日常生活有关;出土的具有明显使用痕迹的元青花和枢府款青白釉的瓷杯、瓷盏等生活用瓷,在当时的情况下,制作成本更高的元青花和属于定制产品的枢府款青白瓷,普通百姓都使用不起,应当也是管理人员的日常用具;院落中还出土了长50厘米、宽20厘米的一方砚台,该砚台的独特之处在于带有朱砂和墨汁双色,应当跟公文的书写、盖章有关,自然属于仓储的管理机构所有。

  在仓储院落的外面也发现了大量龙泉青瓷碎片的痕迹,主要位于南侧(即石砌包墙的外侧)一条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道路的路基中。整个路基除了局部为硬化土面外,其余都是用龙泉青瓷片的碎屑铺垫,然后路面铺砖,两侧是砖砌的路牙和散水。跟院落内发现的青瓷相比,这些青瓷片的破碎程度更为剧烈,应该是专门为了砌筑这条道路而经过了人为的碎化处理。

  元代CBD

  倒扣的龙泉青瓷大碗,竟是当时的“地板砖”

  跟东发掘区的刻板、冷清截然不同,位于樊村泾西侧的西发掘区则是一幅繁华、热闹的生活场景。

  站在樊村泾桥的西侧桥基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型的“CBD”。这个CBD以跟樊村泾桥西侧桥基对接的一条主干道为中轴线,宽4米、厚约1米的路基中包含大量的青瓷片,道路上有多处做工讲究、两个菱形相连的拼花,拼花是用修剪过的四对砖对扣成元宝形。道路两侧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面向道路开门、十分规整的临街商铺,每个商铺都是东西面阔10间、前后进深2间的一组房屋,其中,前排房屋中只有铺地砖,而后排房屋中则有水井、灶台等遗迹,显然后排房屋是生活起居场所,而这前后2间的格局恰恰说明这里正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前店后院(或者库房)式商铺。这些沿街商铺一直向西延伸至道路尽头,可以想见当年这条街上应该是店铺林立、熙熙攘攘、叫卖声此起彼伏的热闹景象,是太仓古城内的一处繁华去处。

  由沿街商铺向内走,位于西发掘区中部的是一大片民居院落。与临街商铺相比,这一区域房子的格局明显不同。为了追求朝阳,院落中所有的房间都大致呈坐西北朝东南的走向,门开向东南方;所有的院落都是东西面阔3间、前后进深3间的正方形格局,中部是一个小型的天井。天井中间预留有边缘圆棱非常整齐的圆形孔,说明院子天井中应该是种植树木或者安置假山;天井的地面为侧铺砖,而天井周围的地面则是平铺砖,二者之间有散水隔开。出现在最北一排房屋中的砖砌灶台,显示了这里是厨房所在。

  无论是临街商铺,还是普通的居民院落,有很多房屋的地面上都有倒扣的龙泉青瓷大碗,这其实就是当时房屋中用以装饰地面的“地板砖”。这种“地板砖”的铺装方法十分特别,通常是先将龙泉青瓷大碗倒扣于地面,然后用花土进行填充,铺平后做成一个硬化的踩踏面。由于上面铺的花土中含有石灰浆,因此既可以做到坚固硬实,又可以防潮,还起到了装饰的效果,充分显示了当时高超的家装技艺。

  民居院落再向北,靠近致和塘南岸的地方,自东向西分布着戏台、水驿和沿河商铺。

  在东部樊村泾与致和塘交汇处的河湾西岸,是一座特殊的建筑,虽然由于近现代的严重扰动而无法判断其性质,但存于地面上的两排水缸却提供了重要线索,两排水缸排列整齐,每一排各10个,缸口与地面平行。根据安徽、福建等江南水乡的情况,戏台下面通常会放置多个装满水的水缸用以反射声波,通过声波在水缸里多次反射所造成的音波重叠,产生振动共鸣,以达到扩大声音、增加声响、调节音效的效果。这两排共20个水缸东侧紧邻河湾和驳岸,戏台设在这里,非常便于码头上的人观看。

  紧挨着戏台的西侧,是元代设于致和塘岸上的水驿。这是一个大型院落,一条中间高、两侧低的弧形道路纵贯院落中央。道路以拱形砖铺面,两侧有散水,道路两旁各有六间、横平竖直排列的厢房,厢房和院墙之间有宽达1.5米的回廊,回廊外侧是环绕院落的排水沟。

  从水驿向西10余米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沿河商铺,该商铺由一组大致呈坐东南朝西北走向的房屋建筑组成。这组建筑整体呈长方形,已发掘长度为13.3米,宽度为7.7米,由外围墙、四个分间、踩踏面组成。四周的外围墙内部填充青瓷片和砖瓦块,位于中部的踩踏面平面呈长方形。

  跟河湾处的戏台一样,这组建筑的地面上也有排列整齐的陶缸,由南至北的四个分间分别有3个、4个、4个和1个陶缸(由于房屋北段延伸进入现代道路——致和塘东路下,因此最北侧的分间仅一小部分得以发掘,陶缸也揭露出1个)。不同的是,这组陶缸不仅深埋于地下,而且缸口向内倾斜,缸口内沿与踩踏面齐平,缸沿的外侧做过硬化处理,缸底垫方形石板。深埋于地下的陶缸是发酵用的酒缸,房屋中间的踩踏面则是操作面,站在操作面上很容易观察到两侧向内倾斜的缸口,而宽敞的房屋则利于通风。这组房屋虽然是酿酒作坊,但却紧邻致和塘南岸,因此又具有了沿河商铺的性质,乘船从致和塘经过的人不必下船就可以买到酒。

  龙泉青瓷

  在元代是远销海外的“尖货”

  从2016年1月发掘开始,到2017年12月,考古队员对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1.3万平方米的核心区域进行了发掘,揭露出河道、桥基、房址(含院落基址)、道路、灶台、水井等各类遗迹430余处,出土了大量的瓷、木、铜、琉璃质等各类遗物。最大宗的就是150余吨的龙泉青瓷器和青瓷残片,其中,完整器100余件、可复原器物标本达4万余件,是目前数量规模上仅次于龙泉窑址考古的一处龙泉窑青瓷遗存。

  从浙江龙泉窑长途运来的这些瓷器,大部分都装船运往了国内其他地方,以及高丽、日本等国,剩下的残次品则被就地处理,或被横七竖八地丢弃在仓库里,或被碎化处理后置于路基中,或被层层叠叠地倾倒于河道内,几乎遍布整个遗址的角角落落,如考古队员所说,暴露于地表的满眼都是绿色。

  遗址所出土的龙泉青瓷器以元代中晚期为主,在釉色上呈现出更多梅子青的特征。可辨器形有碗、盘、高足杯、盏、炉、瓶、碟、洗、壶、罐、灯、注子等40余种,同类器非常多,高足杯、盘和盏数量尤其多,显然主要都是生活用器。

  其中,高足杯是元代瓷器考古的标准器,时代为元代偏晚,小的为喝酒用的饮器,大的则多用为菜盘。表面纹饰繁复多样,有花卉纹、弦纹、云纹、八卦纹、龙纹、蕉叶纹、双鱼纹、杂宝纹、瓜棱纹等,还有大量器物的内底有汉字或八思巴文的铭文,如福禄、四海进宝、和合利市、天下太平、金玉满堂、福山寿海、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福鹿玉山青、大吉、金玉、富贵、必明、吉、仁、福、宝、金等等。这些纹饰都采用的是印花和贴花工艺,跟宋代的刻花工艺相比,模印和贴花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能够实现瓷器的批量生产,也就可以满足瓷器外销的需要。

  最能体现元代龙泉青瓷纹饰特征的是一件龙泉青釉印花八宝纹盘,“八宝纹”又称“八吉祥纹”、“杂宝纹”,是元代开始出现的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饰,源自于佛教中的吉祥图案,主要包括双角、银锭、犀角、火珠、火焰、火轮、法螺、珊瑚、双钱等,由于在实际烧制瓷器的过程中往往仅任取其中的八种组成纹饰,所以得名。

  无论是器型、器类,还是纹饰的种类和制作技艺,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出土的龙泉青瓷都跟韩国新安沉船出水的1万多件青瓷的特征完全吻合,说明这些青瓷应该是在有“六国码头”之称的太仓港集散后转运外销的商品瓷,既体现了太仓港在元代海外贸易中的地位,又为元代太仓港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实物证据。供图/官士刚

  【链接】韩国新安沉船:是1976年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新安海域发现的一艘中国元末明初的沉船,共出水各类文物24000多件,陶瓷器数量最多,共有20691件,几乎全部为完整器。其中,青瓷12377件,白瓷5311件,青瓷中除了7件高丽青瓷外,其余全为中国龙泉窑青瓷,占全部瓷器的60%。这些龙泉青瓷器型丰富,包括炉、瓶、罐、碗、盘、杯、盏、碟、洗、壶、灯、注子、盏托、花盆、器座、粉盒、渣斗、砚滴和塑像等40余种,瓷器表面采用刻划、模印等多种装饰工艺饰以花卉纹、弦纹、云纹、八卦纹、龙纹、蕉叶纹、双鱼纹、杂宝纹、瓜棱纹等多种纹饰。

1 2 共2页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八旬钢琴大师再奏经典

  • 优势栏目

    奥地利国宝童声乐团演唱《登鹳雀楼》

  • 优势栏目

    中国原创节目模式登陆戛纳电视节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