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常怀家国情-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图书

笔底常怀家国情

2018-10-31 15:49:27 北京晚报

  八十多岁英国拿硕士学位,遗憾没参加他的毕业典礼

  张纪中说,自己是个粗枝大叶的人,对吃穿都不讲究,而査先生却非常细心周到,因为都热爱美食,两个人成了很好的吃友酒友。张纪中一旦到香港,就一定会去看望査先生。“査先生总把我请到家宴上,像对待亲人一样待我。査先生有糖尿病,不能喝酒,但每次与我相会还是会跟我喝酒。先生舍健康陪我,让我也大为感动。先生说,相逢意气为君饮。”

  金庸先生也极爱美食,遇到爱吃的,饭量比张纪中还要大。“先生总是带我到香港各大餐厅,遍尝各种美食,我也会在先生到内地的时候陪着他到各个特色餐馆。饭店里开门的服务生,査先生出手便是小费五百块,颇有慷慨豪侠之气。”对待饭店的服务人员,査先生也十分亲近,没有半分架子,待人谦和亲近。“每次我从先生处离开,査先生也总是会站起来送我们,目送我们一直到电梯门关上。

  张纪中说,2008年,八十多岁的査先生决定到英国攻读文学硕士学位。当时,査先生被授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称号,便有人站出来质疑先生,说査先生没有学位。査先生便辞去了人文学院院长的职务,到英国去读文学硕士。“我理解他心中所想,便送给他一支金笔,附赠了八个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査先生很高兴,带着这支笔读书去了。读书期间经常发给我他在英国读书的照片,他斜挎着小书包,拄着拐杖,查太太每天将他送上学,接下学,非常认真地读完了课程。”

  学业完成时,査先生还邀请张纪中参加他的毕业典礼,可惜当时的签证流程复杂,等签证办好,毕业典礼也早已进行完毕,这也成为了张纪中的一大遗憾。

  新华视点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副并不工整的对联,浓缩了一十四部武侠经典,营造了千秋家国英雄梦。94岁高龄的金庸先生在香港辞世,“金大侠”与我们就此别过。

  法国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金庸小说,首先是一章中国当代文学史。从首部作品问世算起,60余年间,它们光大了中国通俗文学的传统,成为全球华语文学的一张名片。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华人群体,就必然有金庸的读者。华人相聚,不问家乡,不分职业,哪怕素昧平生,纵使政见不同,只要提起金庸的作品,就会心生惺惺相惜之念。

  金庸小说,也是一章传统文化的回归史。在他的笔下,既有家乡海宁的夜半潮声,也有负笈地衢州的烂柯对局,从白山黑水到苍山洱海,从天山塞北到巴蜀台海,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尽收卷中,读之者无不为中华文化之精、山川之美而心驰神往。

  金庸小说,还是一章民族心性的启蒙史。少年心,英雄梦。随着金庸走笔如龙,历史事迹、稗官掌故信手拈来,虚构角色与真实人物穿插在文本之中,传递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气概,在年少的心胸中播下浩然正气的种子。

  金庸小说,更是一章中国文化开放史。40年前,大门初启,伴随同题材改编的影视剧作品,金庸小说开始进入祖国内地。不少读者也因此首次知道了香江流淌着与长江、黄河一样的炎黄血脉,对“东方之珠”更生亲近之感。从某种意义上讲,金庸和他的作品既推动了大中华文化圈的交融互鉴,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金庸和他的作品真正感染我们的,是鼓荡其中的浩然正气、家国情怀。它来自中国的文化血脉,给国人以文化的温暖。文学的天空星斗明灭,人间的豪情驰骋纵横。视觉中国供图

  制图 王金辉

  本报记者 邱伟

1 2 3 共3页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国际时装周在京拉开帷幕

  • 优势栏目

    第63届贝尔格莱德国际书展开幕

  • 优势栏目

    四川首家民办航空博物馆进展顺利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