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承——各地文物保护工作让文物"活"起来——中工网

国家释放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新信号

   10月8日,新华社全文发布了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9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由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和副局长顾玉才对该政策文件进行解读。

  刘玉珠介绍,《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专门针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并以中办、国办名义印发的中央政策文件,也是继党中央、国务院在今年7月《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之后,"送给全国文物行业的又一份政策大礼包"。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共提出了16项主要任务,刘玉珠将之概括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认知传播方式,要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革命精神谱系和文物价值传播体系方面取得新进展;二是健全文物保护机制,坚守文物安全底线,要在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国家文物督察制度等方面实现突破;三是坚持文物保护利用并重,大力推进文物合理利用,推动文物工作融入现代社会、融入生产生活,要在激发博物馆活力、鼓励社会参与、促进文物市场活跃有序发展、引导民间收藏文物保护利用等方面大胆探索、开辟新路;四是深化"一带一路"文物交流合作,要在援外文物保护工程、联合考古项目和文物外展上打造中国品牌、形成中国方案,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四个突破'应该说都是我们多年来文博人一直想做的事情,这次实现了文博人共同的心愿。"刘玉珠如是说。

————————阅读全文————————

  

  他表示,顶层设计做好了,关键是落实好"最后一公里"问题,这需要全国文物系统上上下下一起努力,而且是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把这个文件所有的精神落地、落细。记者注意到,这个文件中出现了三处新提法。"建立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机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使用和运营管理""鼓励文物博物馆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其所得收入按规定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管理,可用于公共服务、藏品征集、对符合规定的人员予以绩效奖励"。

【全文】

国家文物局:文物安全是底线、红线、生命线

 "我们说文物安全是底线、是红线、是生命线,因为它是文物工作的基础。"昨天,国家文物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刚刚颁布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进行解读。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在推动改革的同时,文物安全问题仍是重中之重。

  刘玉珠表示,9月初,国家应急管理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共同召开了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检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随后又出台了工作方案。国庆节前,中央三个部门完成了31个省份的第一轮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检查工作督查行动。同时,国家文物局与公安部联合开展的为期6个月的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此次颁布的《若干意见》和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都聚焦了当前文物安全方面存在的几个重点,比如说法人违法问题、盗窃盗掘问题和火灾事故,这是文物安全方面集中的三大风险。为期6个月的打击文物犯罪行动,主要是针对盗窃盗掘。公安部发了三批的文物犯罪A级通缉令,在公安干警努力下,现在已经破获了27起。更重要的是制度性的、常态性的监管。要继续开展文物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集中整治一批文物安全隐患,坚决预防和遏制文物安全事件的发生。

————————阅读全文————————

  针对目前文物系统人少事多的现实,刘玉珠表示,全国文物系统各个方面的人员加在一起不足15万,要管理地上、地下,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靠现有这样规模的队伍是难以完成的。

【全文】

解读首份专门针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中央文件

 据介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专门针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并以中办、国办名义印发的中央政策文件,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今年7月《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的基础上,送给全国文物行业的又一份政策大礼包。"

 作为50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我国文物规模和博物馆总量位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文物资源大国。据普查统计,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以及数量众多的民间收藏文物,全国博物馆5000余家。

  《意见》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关键举措,也是中央直接部署、38个中央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相互支持的重要成果,更是指导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重要遵循。

————————阅读全文————————

  "这个中央文件,核心是聚焦文物工作的重点难点和改革发展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和精准管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动文物工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推进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刘玉珠指出。

【全文】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开建

  昨天,故宫博物院迎来93岁生日,一座新"别苑"——北院区项目正式启动。2020年,这座文物展陈面积超过紫禁城的园林式博物馆将开放文物库房展示区,2022年6月全面迎客,预计年接待客流300万人次。

  "进入新世纪以来,故宫经过7年藏品清理和3年可移动文物普查,使在账藏品总量由原来的近100万件增至186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占90%以上。但是受到场地等因素,展出藏品仅有2%。同时,故宫年客流量去年增长到1670万人次,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座每年接待观众人数超过千万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北院区建设,将缓解这些压力。"

  从地图上看,北院区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海淀区西北旺镇西玉河村范围内,总用地面积62.01万平方米,接近故宫现有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不算新增的2万平方米地下车库,总建筑面积达10.2万平方米。

————————阅读全文————————

  选址在此,因为从历史上看,皇宫在紫禁城之外寻找发展空间,大多选择在西北郊地区,例如畅春园、圆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组成的"三山五园",均在今海淀区范围内。此次北院区的选址也秉承这一传统。

【全文】

浙江"出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

   "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千余年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沿着浙江东部的剡溪漫游,一路留下了诸多的美丽诗篇……8日,为推进"浙东唐诗之路"建设,"浙东唐诗之路"剡溪智库在浙江嵊州成立,并聘请了相关学者担任第一批专家。

   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叶菁介绍,"浙东唐诗之路"始于钱塘江边的西兴渡口,经萧山到鉴湖,沿浙东运河至曹娥江,然后沿江而行入嵊州剡溪,再经天姥山,最后抵天台山石梁瀑布,全长约190公里,沿途山水秀丽。

 其中,剡溪作为贯穿"浙东唐诗之路"的"黄金水道",成为文人墨客寻幽访古、山水朝圣之地,留存了大量的诗篇。据初步整理和考证,仅唐代就有吟剡诗人158位,诗篇542首。

————————阅读全文————————

  

  同时,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核心区,嵊州剡溪流域还留下了毕功了溪、刘阮遇仙和雪夜访戴等众多人文典故,以及王羲之故居金庭观、谢灵运垂钓处等相关文物保护点20处。近年来,浙江频频"出招"推进"浙东唐诗之路"建设,当地政府通过修缮自然地理路径,挖掘沿途风俗文化,积极推进全域旅游,通过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让其重焕生机。

【全文】

西周燕都遗址将建考古公园

  10月8日,居住在房山区琉璃河镇西周燕都遗址核心保护区的近两千名村民,通过村民代表会的形式,决定以自主腾退的方式启动搬迁,以便遗址区开展接下来的考古发掘工作。未来,被称为北京"城之源"的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可让游人一窥3000年前的古城风采。

  琉璃河紧邻河北涿州,因京港澳高速和107国道过境,这里的村庄大都借着交通优势发展经济。但董家林和黄土坡,这两个紧挨着国道的村庄却是例外。村内主干道4米多宽,会车一不留神就会剐蹭。路侧多是较为破旧的平房和成片的庄稼地、林地,看不到一点儿工业的影子。

  "1988年琉璃河遗址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年来,按照文物保护要求,村里不能发展产业,村民也没有翻建民房,只是简单做些表面装修,就连马路想拓宽,也只能搁置。"48岁的董家林村党支部书记刘加永,站在低矮的村委会平房前告诉记者,建这座房子时,自己刚刚上幼儿园,"这么多年,为了保护遗址,村民们作出了很大贡献。"

————————阅读全文————————

  

   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距今已3063年,是公元前1045年西周燕国的初都所在地,也是迄今西周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处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并存的遗址。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历了5次考古发掘,不仅发现了300多个墓葬和30多个车马坑,还出土数万件大小器皿,其中就包括国宝级青铜器"伯矩鬲(lì)""堇(jǐn)鼎""克盉 (hé)""克罍(léi)"。"伯矩鬲"已进入文物禁止出国(境)展览目录;"堇鼎"被誉为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而"克盉""克罍"则是探究真正到燕地就封的第一代燕侯名字的最有力佐证。

【全文】

国家文物局负责人解读《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央全面部署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的指导性文件,是切实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的总抓手",在国家文物局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这样概括这份文件的意义所在。

  

  作为专门针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中央文件,它有什么政策突破?如何做好文物合理利用这篇大文章?刘玉珠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围绕这些问题对意见进行了全面解读。

  在刘玉珠看来,意见是"一份文物政策大礼包",内容亮点多、政策突破多、工作抓手多,是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全方位制度性供给,体现了文物事业改革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阅读全文————————

  

  "这份文件的突出亮点,就是把新时代文物工作、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放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来推进,既是大势使然,更是使命所在。"他说。

【全文】

考古人员抢救性发掘甘肃遇村遗址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今年开始对石家墓地一公里以外的遇村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根据遗迹及出土文物分析,考古人员认为,遗址年代大体延续时间为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晚期。

  据介绍,遇村遗址已发掘面积1700平方米,清理灰坑51处,墓葬10座,窑址1座,马坑1座。出土文物丰富,有陶器、玉器、骨器、石器、铜器等。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王永安说,遗址调查时发现较多春秋时期遗物,有陶罐、陶鬲等,与石家墓地器物年代相吻合,从时代上印证了聚落考古中遇村遗址和石家墓地"居"与"葬"的关系。

————————阅读全文————————

  

  "从目前发掘来看,遇村遗址发现大量两周时期窑址、灰坑、灰沟等遗存,说明两周时期人群在此居住。个别灰坑底部存在明显淤土,可能当时居民已经掌握了较为成熟的人工蓄水技术。"王永安说。

【全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