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图书

倾一生,为一事

2018-04-23 08:31:49 文汇报

  传道授业:把所知道的倾囊相授

  在文学翻译、文学研究中时刻想着读者的感受,希望读者知道得更多,也许源于郑克鲁大半生的主业——教师,他愿意把自己的学识、经验倾囊相授,这让无数学生对这位恩师充满了感激之情。如今的郑克鲁可谓桃李满天下,几代“郑门弟子”都成了高校、出版社、研究机构的栋梁。而郑克鲁主持编撰的《外国文学史》等教材,也成了许多高校的必读参考书目。

  郑克鲁对学生的文字功底要求很高。他认为,要做好翻译,最基本的一条当然是先把外文和中文功底搞好。先把基本功练好,再来做翻译,那么不管翻译哪本书都会翻译得更好。无论翻译对象是《老人与海》,还是新出版的书,效果都是一样的。外文和中文水平提高了,译出来的效果就明显不同。所以他在翻译相关专业授课的同时,更会督促学生提高语言水平。他说,如果学生法文不行,中文水平也存疑,怎么能做出好的翻译?不要以为我们说中文,中文就一定好,每个人的语言表达是不一样的,语言基础的好坏从日常表达中就能感觉到。

  对于青年学子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郑克鲁指出,无论英文翻译还是法文翻译,关键并不是加减字。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字进行处理在所难免,但它们不是关键所在,真正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原文中独特的句式,尤其是中文里没有的关系从句。郑克鲁举例说,大家评价傅雷的翻译,认为他译得好,但傅雷也不是从一开始就优于其他译者的。上世纪30年代,傅雷的译文可以说与同时期其他译者的质量差不多,但到了1940年代,尤其从《高老头》和《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始,其翻译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翻译质量有了飞跃。这是因为他找到了翻译的窍门,提出了一套有效的翻译方法,遵循先译从句后译主句的原则,解决了关系从句的翻译问题。傅雷的这一翻译技巧被很多人应用,并被证明非常有效。郑克鲁认为,在讲翻译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们知道这些东西。

  为人处世:质朴低调,淡泊名利

  凭借翻译《蒂博一家》以及为中法教育交流作出的贡献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金棕榈勋章(法国国家一级教育勋章),凭借翻译《第二性》获得傅雷翻译出版奖,获得“中国资深翻译家”称号……在翻译、学术、教学上成绩卓著的郑克鲁,在生活中却是一个极其低调的人。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记得,有一次他上郑克鲁家,想看看那枚法国一级勋章,郑先生和夫人找了半天却没找到……很多人不知道郑克鲁出身名门,其曾祖父郑观应学贯中西,是晚清著名思想家、《盛世危言》的作者,其祖产澳门大屋现在仍是澳门的标志性文化景观。

  谈起自己的家世和求学历程,郑克鲁都是淡淡的,不炫耀门第也不炫耀学历。他说,他学生时代喜欢俄罗斯和法国文学,因为考大学那年,北京大学的俄文专业不招生,才转而报考了法文专业。在北大求学的五年中,他以出色的文字能力崭露头角。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读研究生,师从著名作家、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说起导师,郑克鲁至今感慨万千:“我从李先生这里获得的最大财富,就是扎扎实实地从材料中求取真知。所以我特别注重搜集材料,从而才有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观。”郑克鲁也同样感激他在社科院外文所工作时的“顶头上司”卞之琳先生的教诲:“年轻人也要搞一点当代文学。”于是郑克鲁开始研究当代外国文学,“这些为我后来从事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大师的先见之明,让我受益匪浅。”

  《诗经》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60年,一个甲子,郑克鲁先生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砥砺前行。他曾说过:“我如果放弃研究,放弃翻译,那我人就不在了。”耄耋之年的他,仍旧在伏案工作,他说他正在翻译雨果16岁时写的一部小说,是描写海地黑奴起义的。现在已经翻译了近270万字,还剩30万字。

  在郑克鲁学术与翻译思想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在贵州插队时,遇到过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酒叫黔台酒,黔台酒的传人世世代代都践行一条家训:“倾一生,为一事”,一直以来都潜心研究酿酒,如今已是第七代,这条家训仍高高地挂在他们的祖屋中。郑先生在整整一个甲子的岁月里,也是倾其一生,成就一事,不为名利,一心治学。他的翻译作品无疑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窗,影响如美酒,历久弥新,醇香至美。

1 2 3 共3页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下一场种谷子的雨

    谷雨前后,撒花点豆、种谷子。这时,常有一场雨应时而落;真是好。好雨知时节,润物,又不喧嚷,像好脾气的人,善解人意,把好事不言不声地就做了。

  • 【陋室观复】课外班整治效用几何?

    决策管理机构的毅然出手,脱钩学校的“特长生产业”还会受到追捧吗?其实这是一个市场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教育相关问题,所以还真不好说。

  • 诗词,让我们心灵不死

    能不能在某一天,某一时间,暂时丢下这些营营的忙碌,让灵魂诗意地栖居,让“此身”真正属于自己。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八旬钢琴大师再奏经典

  • 优势栏目

    奥地利国宝童声乐团演唱《登鹳雀楼》

  • 优势栏目

    中国原创节目模式登陆戛纳电视节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