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图书

蒙曼:诗歌是中国人基因里能接收的东西

2018-04-20 15:14:14 北京晚报

  蒙曼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专业是搞唐史研究的。十年前她在《百家讲坛》讲武则天、杨贵妃,曾火了一把。在唐史研究外,古典诗词则是她另一个爱好。从前些年开始,她连续担任《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的嘉宾评委,人们记住了这个短发利落、妙语如珠的女性。她的评语总是风趣幽默,又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让观众了解到丰富的古典文化知识。最近,她在关于唐诗品读的喜马拉雅音频节目的基础上,出了一本《四时之诗》,以四季节令为序,品她心目中的最美唐诗。我们也借机和她聊了聊,诗歌究竟可以给予人怎样的影响,家长又该如何引导孩子去读古诗词。

  读诗:潜移默化的人生经验

  书乡周刊:您一直在历史系学习和教学,而唐诗的欣赏品鉴一般说起来是属于文学范畴的,为什么会对它情有独钟?

  蒙曼:在古代文史不分家,写历史的人也都会写诗。在唐史研究中,从前辈学者到现在,也一直把唐诗作为重要史料。所谓知人论世,不管是文学研究还是史学研究,不知道这个人,就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写诗、能反映出什么样的风貌倾向。

  书乡周刊:您从小的唐诗阅读经验是怎样的?

  蒙曼:我们小时候没有太多娱乐,不像现在,就是念念书。韵文总比散文好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好听好念,就比其他书吸引人。我觉得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喜欢韵文。我父母都是学文科的,我们家的书都是这一类。我最早看的还不是《唐诗三百首》,是《唐诗故事》,一共四本,是一个地质队员写的,选的都是非常朗朗上口耳熟能详的诗,还有画,特别适合小孩看。

  我在县城长大,1980年代,县城新华书店来了新书,店员都会带着书单,骑着自行车到我们家来请我父母勾。现在想想那个店员也很诗意,一个国营书店,卖多少书跟他也没有太大关系,但他喜欢知识分子,喜欢文化人,觉得这家人爱看书爱买书,就宁愿绕一个弯来。我们家也是很开明的,父母勾书,也让我们勾想读的书。我跟我爸爸去新华书店遛弯,看上一本清诗选,他就付钱,也不多说什么,等我出门之后才跟我说,这个书不怎么好,“诗必盛唐文必秦汉”。我到现在都记得他跟我说的这句话。这样会引导我去看盛唐诗哪儿好,和清诗有什么区别,这可能就是潜移默化。

  书乡周刊:《四时之诗》一书中诗歌的篇目是按照节气时序来编排的,是否想强调古代诗歌的“日常性”,以及和大自然的关联?

  蒙曼:是的,和古代人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天道,他们对时间敏感性远远超过今天,按着一年四季生活,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写诗也是一样,伤春悲秋,都是顺时而动的,这是古人最重要的特性,也是今天特别想追求的情调。我们今天把自己机械化了,所谓“机械”就是对外界一点都不敏感了。我们说一个人“不接地气”,不是因为太高雅了,而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机器,看到春天没有春天的想法,看到秋天没有秋天的想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唤醒人的这种意识。

  审美:诗歌最大的功用

  书乡周刊:在您个人体验里, 诗歌对人有什么样的塑造作用?

  蒙曼:古代讲“诗教”,诗歌对人的第一个培养,就是审美的培养。诗能最大程度塑造人的审美情趣。诗里有节奏,有韵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节奏感就出来了。诗里有色彩,“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新醅酒是绿,小火炉是红,酒是静止的,火是跳动的,你自然而然就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和什么可以搭配。诗里有美的情趣,比如古代人写春天,“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如此烂漫,像一个小姑娘学绣花,因为不懂得尺度,把每朵花都绣得复杂,蓬勃得不顾得美,但这本身就是美的,春的情趣就在里面,美的价值观就在里面。诗给我们最好的教育就在这里,我们知道什么是美,才会知道怎么样去呵护美,这就是善。这也是诗歌对我最大的影响。

  书乡周刊:看到您经常强调审美传统和审美教育。这种审美在传统中国是有承继的,但到现在,人对自然内心的体察常常被功利和焦虑所替代。在重建当代人审美性上,古典诗词能够起到何种程度的作用?

  蒙曼: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这是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从小背一背,传承下来,已经深入血液当中了,是基因能够接收的东西。用别的方式教育孩子,都不如它来得亲切自然,根深蒂固,一个人学了这些东西之后,你让他再接受低级口味的东西,他接受不了了。对于成年人来说,审美也是可以提升的,人非生而知之者,任何时候只要向善、向美,都不晚。

  书乡周刊:但有人也认为,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是不一样的,以传统的诗词进行现代教化,有时可能是失效的。会有这种矛盾吗?

  蒙曼:什么会失效,什么不会失效?技术失效是最快的,但人之作为人,是不会失效的,人的七情六欲,到现在都不变。从古代到今天有些东西是注定要被抛弃的,把古代的东西都取来用于今天,那是很蠢的,但一脚把传统的东西踢开了,你就把自己踢开了,因为你自己也是传统的一部分。比如上巳节和寒食节都消失了,但没关系,它们被清明节取代了。其中的审美传统也是没有被抛弃的,你现在读起上巳的诗文,比如《兰亭序》,依然会感到它是好的,曲水流觞是美的。

1 2 共2页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八旬钢琴大师再奏经典

  • 优势栏目

    奥地利国宝童声乐团演唱《登鹳雀楼》

  • 优势栏目

    中国原创节目模式登陆戛纳电视节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