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乾隆皇后-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考古

真实的乾隆皇后

2018-11-12 15:47:58 北京晚报

  

  

  

  ■ 张 月

  近期火爆荧屏的两部宫廷热播剧《延禧攻略》和《如懿传》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清代的皇宫内廷。“清宫”一时成为热门话题,故宫里的延禧宫成了很多游人“打卡”之处。当行走在红墙黄瓦之间,电视剧中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场景悉数涌入脑海。

  很多人会问,这些经过了文学加工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其实,历史上这些“剧中人”的事迹,大部分通过清宫档案、笔记等史料记录下来。阅读史料就会发现,真实生活中的不少情节甚至比电视剧中的还要跌宕起伏。本期通过史料,一起来看看真实的乾隆后宫,感受他们的冷暖人生。

  富察皇后

  乾隆一直戴着她做的荷包

  提及清代皇后,乾隆皇帝的原配皇后富察氏(1727年,弘历与她结婚,1736年乾隆皇帝即位,她被立为中宫皇后,死后被封孝贤纯皇后)绝对名列前茅。成书于乾嘉年间的《啸亭杂录》中,身为亲王的作者昭槤对孝贤纯皇后有非常高的评价:“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文忠公之姊也。性贤淑节俭,上侍孝圣宪皇后,恪尽妇职。正位中宫,十有三载,珠翠等饰,未尝佩戴,惟插通草织绒等花,以为修饰。又以金银线索缉成佩囊,殊为暴殄用物,故岁时进呈纯皇帝荷包,惟以鹿羔氋(méng)毧缉为佩囊……”

  这段记载主要讲了两件事情,其一是大家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孝贤纯皇后头饰上的一个细节,即不佩戴“点翠”工艺精工细作的首饰,而采用“通草花”或“绒花”作为点缀之物。关于“通草花”,曹雪芹在其著作《红楼梦》中做过介绍:“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却用各色绸绫纸绢及通草为花,粘于枝上,每一株悬灯万盏”。不过,《啸亭杂录》提到的通草花,实际上是一种植物,亦称为“通脱木”,这种植物既可以用来制作宣纸,同时也可以入药,当然用来做纸花类的工艺品,也是其重要的功用。这种通草花,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成本上讲,都比“点翠”要低廉许多,因此皇后能够用通草作为饰品,本身就是一种节俭的体现。

  另一件事就是皇后为乾隆皇帝制作荷包,这也体现了皇后的“贤淑”。荷包是当时流行在满族统治者之间的一种日常物品。皇帝经常会在一年结束之时赏赐荷包给近臣,里面通常还会有些皇帝赏给他们的宝石或金银等物,这样看来极类似于今日的红包。当时皇后认为用金银线所制作的荷包有些“暴殄天物”,因此她采用了小鹿羔毛这种极具游牧民族特色的材质,为皇帝制作了一个极为特殊的荷包。这个荷包,乾隆皇帝一直保存在身边,其用意大致有二,其一是对自己爱妻的一份怀念,其二则是如上述史料中所述,通过这个荷包提示皇帝不忘关外祖先的游牧岁月。

  小小荷包的第二个作用不可小视,严格遵循祖先教诲是乾隆皇帝为政的一个重要方针,为了让满洲八旗子弟不忘记自己的根本,他将木兰秋狝恢复起来并严格执行,除此之外,他还在紫禁城内建设了一座“箭亭”用以演武,他甚至命令在京的王公大臣家中,如有两人以上的男丁,必须送出一位组成“开荒队”,将他们遣送至东北老家屯驻开垦,并勒令他们终身不能回京。因此,皇后用实际行动来支持自己的政策,对于乾隆皇帝来说,难能可贵。

  《啸亭杂录》这段史料在民国年间编纂《清史稿》的时候被采用,尤其是其中讲述孝贤纯皇后节俭方面的内容,被后妃列传加以引用。

  清末成书的《郎潜纪闻》也有一则对于孝贤纯皇后的记载,当时正值壮年的乾隆皇帝长了疖子(一种毛囊结构化脓性感染)。这种病看似简单,但严重起来也有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太医在给皇帝初步诊治之后要求皇帝静养调理百日。皇后得知这件事情后便每天晚上都到皇帝的寝宫侍奉直至皇帝痊愈,夫妻之间的感情可见一斑。

  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奉皇太后东巡至山东,富察皇后随驾出巡。不幸的是,龙舟行至山东德州的舟次时,皇后病逝,年仅37岁。《啸亭杂录》讲述了皇后去世后,乾隆皇帝对她的怀念:皇后生命最后时刻所乘坐的御舟,乾隆皇帝命人运回北京城,但因为船体过大,即便拆掉城门也无法让船进城。礼部尚书海望提出在城墙两侧搭起木架,形成两段坡路,之后在木板上铺了满满一层菜叶,利用菜叶的光滑使得大船最终顺利进城。

  不仅皇后坐过的船,就连皇后用过的物品,乾隆皇帝都令人保留,在紫禁城皇后居住过的长春宫,办起了富察皇后“纪念馆”。乾隆皇帝甚至还在长春宫内悬挂起了皇后的画像,每年腊月二十五日以及皇后忌日这一天,他都会到长春宫里面独坐来怀念皇后。这些画像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皇太后去世,考虑到宫内并没有一处宫殿专门用来供奉皇太后御容,才将皇后画像从长春宫撤下。但“皇后纪念馆”一直存在至乾隆皇帝退位。乾隆退位后,将陈列了四十余年的皇后专用东珠交由新即位的嘉庆皇帝的皇后使用。

  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为她写了很多诗。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第四次南巡,此次路过济南,乾隆皇帝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表达了他对于已故皇后的思念:“济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十七年间四过济南而不入城,正是因为当年皇后于济南偶感风寒,回京途中不幸病逝,乾隆皇帝自己明白,一旦入城一定会悲从百处生。之后三十多年,乾隆路经济南,同样是不入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已经八十岁的乾隆皇帝来到富察皇后的陵寝清裕陵(后来也是乾隆皇帝的陵寝),写下了追忆和怀念孝贤纯皇后的诗:“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在这首诗里他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富察皇后的思念:如果自己真的有幸活到一百岁,那么距离他们夫妻两个人“团聚”的日子,也不过只剩下二十年了。

  嘉庆元年(1796)三月初九,已经“退休”的乾隆皇帝最后一次来祭奠皇后,此时他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这一年他已经与皇后阴阳两隔四十八年,当年安葬皇后时所种下的松树此时都已经高耸入云了,感慨于眼前这一切,乾隆皇帝不禁赋诗曰:“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暮春中浣忆,四十八年分”。

1 2 3 4 共4页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英国风景画背后的政治与经济

  • 优势栏目

    打开一扇新的世界文化之门

  • 优势栏目

    百位小学生“组团”递交国画作品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