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考古

漆修:惜物之心换来残器重生

2018-06-01 08:41:58 北京日报

  虽然中国掌握大漆修复技艺的历史很早,在明代黄成所著的《髹饰录》就有漆修古器的记载,但介绍的技法如“云缀”等语焉不详,据王世襄先生考证也无法肯定。日本将中国陶瓷烧造技术、漆器制作技术引入后,逐步进行了本土化改良。据传在日本桃山时期就有了漆修陶瓷的技法,用大漆黏合补缺并施以金粉或金箔装饰的手法,被称为“金缮”,是非常受尊重的一种工艺技法。

  此前,中国修复陶瓷等器物的方法多为“锔”,即以订书钉一样的方式修补破损器物。这一手法虽然牢固,但需钻孔打眼,过程不可逆,遇到薄胎、缺肉,也很难处理。与之相比,大漆修复虽然耗时漫长,但对器物没有伤害,修补表面也更为平整。

  在国内,民间藏品浩如烟海,大漆修复对于许多藏家来说,是恢复器物生命力的珍贵手艺。相对于博物馆力图还原的修复理念而言,大漆修复并不单纯追求复原,而是增加了二次创作的元素。

  二、朴素之美

  做器物修复,要有好的手艺,更要甘心付出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一件破损物件到了手中,先要对残断面进行清洗,再用面粉与大漆混合成漆糊,将碎片拼接黏合,阴干后进行修缝、补缺等步骤,需要有修饰效果的,还要对其上金。

  这个过程听起来并不繁复,但上手操作,却要耗费极大的心力。比如老的建盏,通常有失釉、开裂、残缺三种状况。失釉,需反复刷漆烤制,揩擦打磨光亮;开裂,则用漆糊黏合;残缺最为费力,如果情况严重,甚至需要“夹苎”: 先按照对器型的揣摩以泥塑型,再以漆灰批刮的苎麻布塑型,干后挖去内里的泥型,脱胎为完整器再髹饰。

  田志力介绍说,他曾修复过一只汝窑的香炉。小小一枚三足香炉,摔成两半不说,还缺两足,少一耳。他以仅余的一足一耳为参考,查阅各种材料,才确认其形制,动手进行重塑。整个过程采用“夹苎”的方式,完全靠麻和漆泥进行再造,这项繁重的重建工程,花费了整整一年光阴。很多时候,修复者面对器物,像医生实施一场高难度的接骨手术,从制定方案到实施操作,再到完全恢复,每一个环节都要了然于胸,耐心沉稳。最考验耐性的,是打磨推光的环节,一遍遍打磨,一遍遍上漆,重复操作的过程,少则二十天,多则数月。

  大漆特有的材质美感和丰富的肌理美感,能在一遍一遍的打磨中呈现出令人着迷的视觉效果,其纹路色泽安静沉稳,温润内敛。在这样的打磨过程中,匠人的能量与漆相融。漆有漆性,也有漆趣,打磨显形,就是漆趣之一。

  残损物件到达匠人手中时,若状况好,只是开裂或少许缺损;状况差时,器物或只残存四分之一。因此,修复者要还原残损器物的样貌,就必须对器型有着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其实,器型传递的不仅是美,还有与传统文化的紧密关联。通过技艺来传达审美、格调、价值,正是匠人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之道。

  因此,无论是做修复,还是搞创作,许多匠人都注重对古代形制的继承,不随意臆造,不“离经叛道”。“拿盘口来说,五瓣儿梅花是宋人的风格;金边儿菱花口,是唐代风尚,”田志力说,“这些本质上都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形态的一种传达。”对于现在许多的大漆“创作”,田志力认为,其大多为臆造。“在中国这个注重造型的国家,器物形态足够丰富、优美了,能把传下来的这些形制学明白,已是大工程了。”

  另一种“道”的传承,是在简素的品格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宋人的生活、喜爱明代的家具,恰恰是对至简生活的一种回归。大漆修复,恰恰符合这种至纯至简的品格。日本的金缮,最终都以金粉或金片进行描画,富丽流彩,凸显华贵。但是在中国以大漆为介质进行修缮的许多匠人,却选择了保留大漆的本色。比如那只耗时一年才修补好的汝窑香炉,田志力坚持没有上金,而是对修补处留存了黑色,做了哑光处理。这是视器物气质而做出的选择。而在修复最终完成时,观者都被香炉所呈现出的朴拙、大气所震撼。庄子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古人简素的美学观,世代传承而不过时,而器物的朴素之美,历经千年依旧动人心魄。

1 2 3 4 共4页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美术大师靳尚谊携中央美术学院“最美天团” 集体献读致敬世界美术大家

  • 优势栏目

    曾孝濂为“生命”作画感动网友

  • 优势栏目

    《朗读者》助宗庆后成“浙江阅读代言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