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奠基者翁文灏和他的时代 穿长衫的背影-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图书

中国地质学奠基者翁文灏和他的时代 穿长衫的背影

2018-06-22 15:07:37 北京晚报

  苦人之命

  翁文灏这代人,年少时拖着辫子,从私塾走向新式学堂,后来辫子剪掉了,出国留学从中国走向国外。他到西欧各国游历考察过,亲眼目睹了他国工业发达程度,深知发展工业方可强国。年谱里,1939年10月10日,直接引用了翁文灏发表在《中央日报》一段文字:“经济建设固然要以国防为中心,但对于提高人民生活也应特加注意,因为经济建设的一个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四万万五千万的民众脱离穷苦生活,享受现代的幸福。经济建设的目标是巩固国防,提高生活。简言之,是要强要富。”虽是征引,编者却有春秋之意。

  身居要职的翁文灏似乎一直在承受着内心煎熬。一方面他看清了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抗战后极力想避而远之,一方面又在尽己所能为多难的国家做点事,能做一分是一分。他与孙越崎有过一次长谈,聊到了自己日后的去向。此时的他已五次上书蒋介石,说自己原为抗战而参加政府工作,现在自当为抗战胜利而告退,他厌倦了做官,只想去搞一点“实际事业”,这个“实际事业”便是创办一家中国石油公司,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石油供应问题。能源是现代工业前进的轮子,抗战时翁文灏组织玉门油矿的开发,令他深切体察到石油工业对国计民生的意义。1946年5月,当时中国石油工业最大、唯一的国营公司“资源委员会中国石油有限公司”宣告成立,按翁文灏制定的远景,公司将集勘探开发、炼油、卖油多管齐下,它的全部家当,除了玉门油矿和新疆独山子油矿外,还有抗战后接收的台湾高雄、大连炼油厂、锦西炼油厂,以及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地的储油所。

  但后来时局发展没能给他机会。国民政府行宪组阁时,翁文灏被蒋介石硬生生拉上了战车出任行政院院长,这列战车仅六个月零两天便在金圆券币制改革失败中灰飞烟灭。

  翁文灏身上,胶着了各色纷繁复杂的标签:地质学家、清华大学代理校长、蒋介石的高级幕僚、归国的爱国人士。这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从政派”代表人物,是胡适推崇的“好人内阁”的典范,在国民党政府内,凡做过行政院院长的,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到像翁文灏那样两袖清风,可惜他生不逢时,一身清名被梁木已溃的那个政府玷污了。他半生的希望和幻灭,都变成了昨日的半杯残酒,一盏孤灯,一段蒙尘的历史。有人叹谓翁文灏是“苦人”,胡适说,翁詠霓,命也。

  斯人已远

  当年那场车祸发生时,还在协和医院养病的丁文江,与医生争执着要强赴杭州,他只有一个念头:“詠霓这样一个人是死不得的。”后来他赶到杭州,把在翁文灏病榻前的感想写成了《我所知道的翁詠霓》:“地质调查所是个穷机关,没有汽车。他正代理清华校长的时候,清华有汽车。可是他除去到清华来回外,从不用学校的汽车。后来所里经费稍有增加,大家都劝翁文灏买一辆汽车,翁文灏却说,一辆汽车的费用至少可以做两个练习生的薪水了,为了我自己舒服而少用练习生是不应该的。”一年后,受命为大西南备战准备的丁文江,在赴湘粤铁路沿线调查煤矿资源时,不幸因煤气中毒身亡。为救丁文江,翁文灏从南京飞抵长沙,甚至动用了蒋介石专机,想把丁文江接至上海治疗,可惜已无力回天。

  命运的多舛,令两人都为对方写下过追忆文章,一个死里逃生,一个撒手人间。倘若翁文灏一直搞他的地质,至少他能延续好友丁文江的夙愿,将中国地质和他一生的学术贡献再光大些,他一生也会更纯粹些,但这样的假设有时就像水中月镜中花。翁文灏曾写过一篇《我的意见不过如此》文章,刊登在《独立评论》上。文章里,他说自己“原只想在自己范围内做一些于自己兴趣相合的工作,可是在国破家亡的时候,环境及良心都不允许在职业工作之外不想别的心思。悲痛和烦闷是当然的,我自问还有三分血性,要紧的是认识到认真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像中国这样积弱积贫积愚积乱的国家,要想赶上发达国家,非但要努力,真还有拼命,就像义勇军,把他的子弹打完了,就是死在沙场,也算尽了国民的责任,叫世界知道我们尚非绝对的下等民族……”

  这段话距离现在仿佛已是很久远的事了,如今读之,犹自觉得难过。做学问的,大凡有两类,一类为民族的命运殚心竭虑,他的学问是用来济世安民的,另一类只对学问发生兴趣,为学问而学问。放下学术功名的翁文灏无疑成了前一类。一个因车祸险些丧命的人,后又起身去承担一份看似宏大而实际的东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履行着国民的责任和义务。在那个山河破碎时代,这样勇毅笃行、从书斋里走出来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翁文灏年谱》我断断续续看了数年,没有哪个人年谱让我看得如此之慢。如今在杭州已找不到广济医院的踪影了,唯一指认可辩的,老杭州人告诉我说,现在浙二医院的前身就是它。医院门前每天都车流不息,处处尽是安好的美意。很少有人知道了,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震惊全国的生死抢救,以及背后一个时代的风云。

  知翁文灏很难,当我读完年谱,还是没能懂得他的全部。如今关于翁文灏这个“人”的鲜活描述,很难见到。我唯有一次在宁波文史资料上,看到这样一个细节:翁文灏回乡从不车马相随,总是穿着长衫,独自一人散步在村里的田间阡陌中。

  这穿长衫的背影啊。

1 2 共2页

编辑:谷永光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电影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 优势栏目

    家庭写真进矿井 巷道办起摄影展

  • 优势栏目

    蒲剧《尧颂》再现尧文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