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图书

在时间的长河,彼此供养

2018-06-22 07:36:31 光明日报

  颜氏“四勿堂”

  在大洲村颜氏宗祠里,除供奉有颜氏始祖友公外,还并排供奉着“颜氏基祖”颜绍公、“大洲支祖”颜麟公,和“颜氏一始祖 复圣颜回公”的画像。

  颜回,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他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在陈、蔡间遇险,其他弟子对孔子的学说心生怀疑,唯他不改其志,始终坚信不渝。从没有哪个学生承受过孔子这么多的赞美——“好学”“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颜回一心一意安于清贫,心地纯净,端正自守,向往着“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理想社会。自汉高帝始,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庙四配之首,也是颜氏子孙无比敬仰的祖先。

  大洲颜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属徽派砖木结构建筑,坐西朝东。大门素朴内敛,木质出檐,红石镶边,青石上镶嵌红石四字“颜氏宗祠”挂于门头,其上还有一块木质匾额“东鲁名家”。站在门前,一眼可望到后厅门首悬挂的匾额“绍儒”。

  越天井,须迈上六级台阶进入后厅。最里正中悬挂的“四勿堂”牌匾下是四幅颜氏祖先画像和一排祖先牌位。黑底棕框木匾“四勿堂”,悬挂在后墙横梁正中。“四勿”源出于颜麟公的“四勿家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承祖先之训诲,颜氏子孙一直奉行立身格言:“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世人皆知的《颜氏家训》,是汉族历史上第一部体系宏大而全面的家训,成书于南北朝时期。作者颜之推从个人经历出发,以思想为经、学识为纬,涉及治家之道、乡邻相处、读书求学、为人处事、经世济国、音辞杂艺等,对家人的生活和精神修养都细加评析框束。

  陈氏“训义堂”

  南昌县陈姓多属九江义门陈氏。唐宋时期,江洲义门陈氏家族创造了十五代不分家,阖族3900余人、332年和谐共处的家族奇迹。唐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旌表“义门陈氏”;宋至道二年(996年),封义门陈氏为“天下第一家”;宋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赠“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义门陈氏以“忠孝节义为本,耕读奉公传家”,誉满华夏。

  邓埠村陈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中期,距今600余年,是邓埠陈氏为纪念祖先而建,也是商议宗族大事、兴修家谱、教化后代的场所。

  宗祠坐西朝东,门前有一片场地,原有一大一小两口水塘,今已被淤塞。大门、偏门的红石长条石柱为明代的原始建筑,上面饰有浮雕,可惜大部分已在“文革”中被凿毁。

  大门门楼高耸,白墙嵌红条石,门楼正中嵌竖排“义门”二字,下有横排的“绪缵江州”四字匾。进入大门,抬头可见正厅中的“陈氏宗祠”大匾,周围木墙上环挂祖先群像。门柱上有历代留存的楹联。正厅的南、北墙上有八个大字——礼、义、廉、耻,孝、弟、忠、信,字体遒劲,是明代建祠时的遗迹。这八字乃陈氏宗祠的祖训,也是教化后人的道德行为准则。祠堂内还有一块牌匾,上有三字“训义堂”,亦含训导子孙忠孝节义之意。

  整座祠堂木梁、门头、雀替上都有雕花,一些残存的遗留红石上也有古老的雕饰。在一块遗存的石匾上,清晰可见“义门世家”四字。

  陈氏宗祠在乾隆七年(1742年)冬季重修过一次。抗日战争时期,陈氏宗祠成了日寇的维持会的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宗祠曾先后作为村小学校舍、富山乡政府、翻砂厂、仓库、机米间、染织厂车间等,整体建筑显得破旧不堪。距第一次修缮273年后,残破的祠堂于2015年再度重修,但祠中很多古老的遗迹已然消逝,或正在消逝。

  不变的信仰

  散落于乡间阡陌中的宗祠,千百年来成为族权与神权交织的载体。一代代子孙在宗族祠堂里序昭穆,崇功德,敬祖尊亲,追远睦族,遵族规循家法,犹如花叶吸纳来自树根的精神滋养,自茁壮,自明媚,自坚强。

  它们有着不同的轮廓眉眼,却有着相仿的神态与表情。在被书写的时刻,它们如在显影液中晃动的一帧帧模糊底片,竭力从被滤去了燥气与贼光的时光深处,浮现出真实的光影、细节乃至早已消隐的声响。年复一年,它们在庄重的仪式、叩拜的身影、喃喃的低语、静寂或轰烈的尘烟中,接受跨越千百年而不渝的供养。这供养看似是单向度的逆时光而上的反哺,其实却是双向度的,蕴含在简单的供养之中是逆向而来的、绵长丰厚的滋养,这是另一种意义的供养。

  战火、动乱、水患、人祸、迀徙、流离,似汹涌的江流波涛,暴虐时可没人头顶,窒人鼻息,瞬息间毁灭世间万物,却又无法全然毁灭。人们在动荡之流中竭力求生,挣扎、浮沉、泅游,愈是艰难,对宗祠的供养便愈虔诚。每一生死瞬间,浮于脑际的信念,无不出于祖先那闭合多年的喉头,于无声间传递,于骨血中沉淀,拍打濒临危境的肉身与意志。

  一座座初建于汉唐至明清的宗族祠堂,少有挺立不朽的,木质构件和砖石躯体,抗不过风雨的剥蚀、虫蠹的噬咬、时间粉尘的掩埋,还有朝代更迭、兵燹炮火、人间动乱。但残存的就是珍贵的,不只是可见的雕花、壁画、匾额、字迹,还有寄于其中的那些飘忽的影像、记忆、追念,以及意志、训导、劝诫。

  中国古代,人们聚族而居,姓氏如一根不断衍生的链条将有着血脉亲缘的人们维系在一起。哪怕他们在不断的迁徙、繁衍中,逐渐遍及世界各地,支系庞大,子孙繁多,姓之一字、派之一脉依然是彼此“相认”的依据,可以跨越国界的阻隔,跨越语言的沟壑。他们祭祀同一祖先,在每年重要的时间节点从天南地北聚集在一起,以仪式的庄重、肃穆表达对先祖的缅怀和敬仰,对贤德的认同与追慕。这是每一宗族绵延千百年不变的信仰。

  祭拜祖先的处所,往往是人们自小依傍的家族宗祠,也有到祖先最初开辟基业的宗祠里祭拜的。一座座宗祠,承载了子子孙孙对祖先的思念之情,也延续着从古至今的关于天地人伦的朴素之理。我们的每一次归来,每一次祭祖,都如清水洗尘,洗去精神的尘垢,让心再一次获得力量。

  几乎没有长盛不衰的宗族,也没有长衰不盛的宗族。除开外在的因素,于一个宗族内部去找寻原因的话,兴盛的背后隐含的无不是最基本的人之美德,是对人伦秩序的信守,是向善求真的信念,是奋发上进的精神。它们在宗族的血管里流淌,滋养着每一族人。无论子孙们离家多远,都能收获这来自祖先的供养。

  (作者:王芸,系南昌市作协主席、南昌市文学艺术院专业作家)

1 2 3 共3页

编辑:谷永光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电影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 优势栏目

    家庭写真进矿井 巷道办起摄影展

  • 优势栏目

    蒲剧《尧颂》再现尧文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