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散尽的边关家园-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烽烟散尽的边关家园

2019-10-22 15:31:14 北京晚报

  古时的长城如今成为发展的依托

  站在高处看二道关村,村舍散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山谷里。村子东面是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流,河流东面是一条柏油路,柏油路东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半新不旧的柏油路向北延伸,一直通向大山深处。一位村民指着北边的大山对我说,翻过那道梁就是延庆了。我问他眼前这条河的名字,他笑道,这就是一条淌水的山沟,没有名字。我又问,水是从哪里流过来的?他答,山上的泉水一汩一汩往下流,就流成了这条河。哦,这是一条由山泉水汇流而成的河,怪不得如此清澈。

  二道关城墙从村中穿过,将村子分作南北两部分,南边的叫南二道关,北边的叫北二道关,当地人简称为关南、关北。历史上,关北居住的是韩姓家族,关南居住的是吕、李、孙、赵等人家。村民以韩姓为主,韩姓人家约占全村户数的三分之二。相传,韩氏家族的祖先为韩猛、韩宠二兄弟,所以韩姓村民分为东门韩和西门韩。如今,韩氏家族最小辈与最长辈相差六辈。

  祖上的韩氏兄弟来二道关,大约是在元朝末期。那时,统治者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加上连年灾荒,战事频仍,以致民不聊生,到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韩氏兄弟为了生存,辗转来到京北的崇山峻岭间。他们看到二道关一带森林茂密,清澈的山泉和溪流随处可见,便垒石造屋,定居下来。他们耕田狩猎,采摘野果,一代一代繁衍生息,渐渐人丁兴旺。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韩氏兄弟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移而来,并以小拇指指甲两瓣为证。在二道关村头精致的牌楼前,当我向一位老人求证这两种说法时,他眯着眼睛望向蔚蓝的天空,笑道,都是口口相传,真假难辨了。

  清朝末年,二道关村出了个“韩歪子”。他是韩氏家族的“名人”,村里至今还流传着他的故事。处于燕山腹地的二道关物产丰富,除了盛产杏、桃、梨、核桃,还是遐迩闻名的板栗之乡,四五百年树龄的原生板栗树随处可见。勤劳的村民在果树间隙种植谷物,在肥沃的山坡地种植蔬菜,正常年景可以丰衣足食。有的人头脑灵活、善于经营,还成就了小康之家,韩歪子就是当时村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他家大业大,雇佣着十几个长工。他名下的山场足有上百亩,每年生产杏仁、杏干上百担,秋收后运到昌平去卖。尽管他家是全村首富,韩歪子依然勤勤恳恳。他还组建戏班,购置各种戏装和乐器,并自任班主。每年春节期间,他带领二道关戏班为乡亲们演戏。他们演出的评剧《铡美案》、《打金枝》、《大登殿》等,深受村民们喜爱。因为乐善好施,韩歪子在村里威信很高。

  然而,父亲去世后,韩歪子一蹶不振。他渐渐沾染上了吃喝嫖赌等恶习,日复一日,渐渐放浪形骸。过去善待每一粒粮食的他,后来吃饺子不吃饺子边,一个饺子只在中间咬一口,便扔到一边。有一回,他和几个伙计到昌平去卖杏仁,中午在饭店吃饭时,看到别人桌上有黄瓜,他也点了一份。旁边那桌上的人讪笑道,黄瓜是我们旗人吃的,山里的土包子也想吃?一句话把韩歪子激怒了,他买下了饭店所有的黄瓜。为了赌气,他不计代价,因为他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勤俭持家的韩歪子了。殷实的家产很快被韩歪子挥霍一空,最后,他穷困潦倒,竟然成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有人说,韩歪子是个孝子,父母相继去世后,他的精神失去了寄托,感到生活没有奔头了。也有人把韩歪子的故事当作反面教材,告诫那些好吃懒做的人,再大的家业也禁不起挥霍和折腾。

  上世纪七十年代,韩氏家族还出了个名人。她叫韩秀银,是二道关村铁姑娘队队长。1971年,二道关村掀起了“农业学大寨”高潮,在当年的全面治理鹞峪沟誓师大会上,韩秀银当选为铁姑娘队队长。随后,她带领众姐妹奔赴荒山,开山劈石,填沟造田,使沉寂而贫瘠的山野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她们抡大锤,打石眼,苦活儿累活儿抢着干,丝毫不比男劳力逊色。所谓挥汗如雨,正是她们在山上劳动时的真实写照。她们坚信,只有出大力,流大汗,才能使荒山变良田。有了这种信念,任何苦累就都不在话下了,汗水流到嘴里是咸的,但流到心里是甜的。冬季是农闲时节,但她们变冬闲为冬忙。每天天还没亮,村里的高音喇叭一响,她们便披挂上阵,去工地干活儿。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鹞峪沟垒石坝48道,造田300多亩,修蓄洪截流池5座,昔日荒凉的十里长川变成了丰收的良田。

  退耕还林后,鹞峪沟栽种了3.5万株板栗树,成为遐迩闻名的板栗一条沟。近年来,二道关村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青山绿水、花果飘香的自然景观,建起了白云川板栗公园,吕小二画家村、枫丹白露写生基地、古关山舍长城文化写生基地等艺术农家院也应运而生。世世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二道关人,开始端起了乡村旅游业的饭碗。而每当说起鹞峪沟的过往时光,村民们都不会忘记韩秀银和她的铁姑娘队。

1 2 3 共3页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 始惊三伏尽 又遇立秋时

    经历了一段时间夏季酷热的考验后,8日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 2019七夕:过好中国的“情人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是柔情似水的七夕,这是佳期如梦的七夕。这个传承千年的节日,绵延着中国农耕文化中最温柔与浪漫的那一页。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荟萃近60幅代表作 香港举办“张大千精品展”

    为纪念张大千诞辰120周年,香港苏富比主办、台北羲之堂协办的“无象之象——张大千精品展”将于10月12日至11月9日在香港举行。

  • 800余名台湾妈祖信众赴闽谒祖进香

    10月10日,20多家台湾妈祖宫庙的800余名妈祖信众来到福建省漳州市的上街天后宫谒祖进香。图为台湾信众在上街天后宫旁主要街道绕巡,热闹非凡。

  • 探访台北最后一家铸字行

    10月10日,台北太原路上的“日星铸字行”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铅字排版。该铸字行开办于1969年,专门制作铅活字及铅字印刷,是台北仅存的一家铸字行。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网红工匠的另类成名史

  • 优势栏目

    残健融合“爱的阳光”公益晚会走进浙江乐清

  • 优势栏目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惊艳天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