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寒冬腊月,少不了“岁寒三友”相伴

2019-01-22 07:55:09 广州日报

  清代画家郑板桥:

  将“眼中之竹”变为“手中之竹”

  岁寒三友,竹居其中。虽不如松的壮硕厚实,但竹子在此时亦一片苍翠。早在竹子成为“岁寒三友”之前,魏晋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便常常友好地结伴相约游玩于竹林之下,纵情雅集,肆意酣畅,遂被后世誉为“竹林七贤”。说到最爱竹子的古代文人墨客,除了“岁寒三友”创始人苏轼之外,郑板桥的爱竹情结也为后世流传。

  相对于其他艺术大家对于风花雪月的博爱,这位清代画家一生只画兰、竹、石,可以说是相当专情。竹子所代表的是一份气节和修为,后人之所以提起画竹就想起郑板桥,大概是因为他的画法与众不同。

  平常人画竹,往往蘸着萧淡的水墨,疏疏落落地挥洒那么几笔,以此来点缀河流山川;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人生中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对于郑板桥这股执着劲儿,《清代学者像传》中的评价相当到位。正如郑板桥自己所言,“四十年来画竹枝”“画到生时是熟时”。

  郑板桥在家门口种了许多竹子,每到夏天,他在竹林中放张小床一躺,看会儿书,赏会儿竹。待到风和日暖,一片片竹影映在窗纸上,风吹竹动,宛如一幅天然竹画。难怪郑板桥常常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之影射而得。

  然而想要把竹子画得好,并非临摹或写生那般简单,我们眼中所见的是“自然之竹”,而出自艺术家之手的竹子则是“胸中之竹”。将眼前所见的客观景物,经过大脑的意象处理,最终经过技术加工转化为艺术形象。这种“再加工”的匠人精神,落实到郑板桥身上便是——日间画竹,夜间思竹,而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仲仁和尚:

  水墨晕染之处,便是梅花盛开之时

  古代有不少文人都是“鲜花控”,且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花,欧阳修爱牡丹,郑思肖爱兰花。说到爱梅之人,自然会想起陆游的各种咏梅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自古以来,梅花都被誉为花中“清客”,那种傲霜斗雪、凌寒独开的高洁禀性,不但为诗人们所喜爱,也成为中国画中最受欢迎的题材之一。除了千里江山,一木一石、一花一叶,也同样令绘画大师们“画你千遍也不厌倦”。

  南宋诗人陆游爱咏梅,北宋仲仁和尚爱画梅。陆游总是站在风雨交加的黄昏,瞅着正在开着花的梅树感怀身世;仲仁和尚总是躺在自己的床上,盯着窗前放置的梅花察言观色。之所以要躺着看梅花,是因为他发现每当夜色来临之际,梅花会在月色下展现出疏影横斜的奇妙身姿。每到此时,仲仁和尚都会连忙掏出笔墨,细细描摹梅花的形状。虽说在北宋时期,画梅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但完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这种画梅手法,仲仁和尚是当之无愧的创始人。

  对于仲仁和尚笔下的墨梅,同朝诗人黄庭坚这样形容:“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但欠香耳。”像这样以水墨晕写梅花的各种姿态,以画风而论自然自成一格,因此受到后人追崇。文人画家扬无咎是仲仁和尚的“粉丝”之一,不仅学习了水墨晕染技巧,后来还创立自己的画派,以白描来勾画梅花,那是后话。

  俗话说,画树容易画梅难。出自仲仁和尚的墨梅画法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就是以墨晕染出花瓣,取梅影之姿。对于中国画而言,用墨之妙在于虚实相生,浓淡对比,只要拿捏好虚实之间的尺度,心中有梅梅自开。

1 2 共2页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临沂第二届全市职工迎新春文艺晚会举行

  • 优势栏目

    全总文工团为北京山水民乐艺术团提供艺术指导

  • 优势栏目

    重庆:古城焕发戏剧之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