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少不了“岁寒三友”相伴-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寒冬腊月,少不了“岁寒三友”相伴

2019-01-22 07:55:09 广州日报

  郑板桥 《华封三祝》

  元冕 《墨梅图》

  李唐 《万壑松风图》

  史上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瓷制器物上最常见的纹饰就是“岁寒三友”。傲骨迎风,挺霜而立,之所以屡屡受到人们的青睐,全因它们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的顽强生命力。自宋代开始,便有不少文人雅士陆续成为“岁寒三友”的“骨灰粉”,不管是文学或艺术创作,无一不表现出他们对于松、竹、梅的真爱之情。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岚

  古往今来,“岁寒三友”皆备受喜爱

  “岁寒三友”是我国文化界最受欢迎的题材之一。松、竹、梅这三位仁兄之所以会“结伴为友”,追溯起来要去到北宋。那会儿东坡居士开垦荒地,在自家田边小屋的院子里种植了许多花木,且还惺惺相惜地将四季常青的松树、枝干挺拔的绿竹和冷艳报春的冬梅,称作与自己严冬相伴的三位好友。在诗人苏轼之后,南宋文学家林景熙“接棒”,在《霁山集》的“五云梅舍记”中,挥笔写下“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这样的句子,于是松、竹、梅便再度结盟为友。

  从此以后,这三位寒风中的斗士在古人眼中,便成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组合”。元朝有《朝中措》——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明朝有《渔樵闲话 第四折》——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唯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同样生命旺盛,同样坚贞高洁,“松、竹、梅”因此而成为历代诗书画中最常见的题材。

  回到现代,人们对于“岁寒三友”的热情有增无减。松、竹、梅这三个字,不但常常出现在中国人的名字中,这三种植物的形象也一如既往地受到当代艺术家的喜爱。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家居摆设,器物装饰还是图案,我们不但对“岁寒三友”赞赏依旧,还将它们当作自我激励,以此来激起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

  南宋画家李唐:松到之处,笔笔“硬气”

  对于我们而言,松树的存在感一直很强,从宾馆的屏风到庭院的影壁,都有它的身影。松树古朴端庄,平展挺拔,不但是现代人客厅挂画的高雅之选,在古人心目中也拥有非常高的地位。

  历史上古人对松的喜爱,可以追溯到“五代”时候,荆浩的《松鹤会琴图》和巨然的《万壑松风图》,是当时画松中的代表作。身为“岁寒三友之首”,松树无论在多么寒冷的冬天也枝繁叶茂,几乎每一位书画大家都曾画过它。在山水画流派中,甚至还流传“有山必有松,无松不画山”的说法。

  说到“画松第一人”,很多人都会想起唐代绘画大师吴道子。据说他的用笔之道是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而得来的。于是乎,别人娟秀之迹在纸上画山水,吴道子大笔一挥在石头上画壁画,松树就是最常被他画在壁障上的题材之一。

  在书画集大成者的宋代,也涌现出一大批画松的高手。南宋李唐有一幅著名的《万壑松风图》,长188.7厘米,宽139.8厘米,被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当年李唐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已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但画中所有的落笔都刚劲有力,无论是岗峦还是峭壁,都像被斧头刚刚凿过。

  松树大多瘦硬、劲挺、多姿,所以画“松”也与画“峰”一样,讲求下笔的“硬气”——笔的燥硬、用墨的深沉以及恰当的渲染,都很重要。在李唐这幅《万壑松风图》中,能看到不少北派诸家“硬笔”的技巧,在气势夺人的峰峦之外,古松满谷,松涛万顷,同样气势雄浑而端重。所以如果想要把松画好,不妨多留意松树的前后关系,运笔用墨最好学习李唐那般,短促、干松、铿锵有力。坦荡胸怀,画由心生,据说经常画松之人可得“海纳百川”的胸襟。

1 2 共2页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临沂第二届全市职工迎新春文艺晚会举行

  • 优势栏目

    全总文工团为北京山水民乐艺术团提供艺术指导

  • 优势栏目

    重庆:古城焕发戏剧之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