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盛德:中华“非遗”守望者-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马盛德:中华“非遗”守望者

2019-01-03 11:24:46 文汇报

  ◆马盛德寄语。(江胜信摄。除署名外,均资料照片)

  ◆1972年,马盛德(前排左二)在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学习。

  ◆2005年5月,马盛德在新疆考察维吾尔族刀郎舞蹈。康玉岩摄

  ◆2016年,马盛德参加“中非文化多样性保护论坛”。李昱明摄

  本报驻京记者 江胜信

  中国的“非遗”元年,是从2001年昆曲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算起的,2019年已是第19个年头。

  这些年间,马盛德既是“非遗”保护的同行者,更是“非遗”保护的推动者和引领者。他参与了古琴、热贡艺术、二十四节气等的成功申遗,见证了2006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文化遗产日”的设定和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指导和主持了诸多大型非遗论坛、展览,推动了“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马盛德退休之前的头衔固然使他成为“非遗”领域的权威人士,而他另有一张颇为显眼的“名片”——他有着撒拉族少数民族身份,有着数十年的科班学习、舞台实践和田野考察的履历,曾是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舞蹈组委员。在种种场合比如诸多“非遗”讲座上、媒体采访时及国际学术交流中,他总是强调,“国家层面推进的‘非遗’保护中,少数民族的‘非遗’受到特别的重视,选我来文化部做‘非遗’保护的管理工作,本身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人物档案】

  1959年冬,撒拉族人马盛德出生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

  1971年,12岁的他进入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系,学习民族舞蹈。

  1977年至1994年,他回到青藏高原,回归舞台。

  1995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成为我国第一个撒拉族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

  2001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调至该院科研管理处,组织了诸多大型“非遗”高层论坛。

  2009年,国家文化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马盛德担任副司长,后担任非遗司主持工作的巡视员。

  2017年退休后受聘为10余所大学客座、特邀教授,迄今已开设近百场“非遗”讲座。

  12岁的少年大学生

  胡赛尼到了上学的年纪,街子小学的老师给他起了学名——马盛德。很多年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刘梦溪先生看到这个名字后说:“‘吾邦有盛德’‘君子盛德’,盛德在古文里是个很好的词哪,你的小学老师有水平。”

  1959年至1961年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纵是三头六臂也无法让地里产出更多粮食。作家莫言在小说《蛙》里提到,“三年自然灾害”使山东“高密乡”的出生率几乎为零。远在西部山区的团结大队也是同样境况。1959年冬,马盛德出生。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有4个姐姐2个哥哥,与他同龄的小伙伴没几个。

  孩子们上学松散,马盛德有时逃学。老师到家里喊他,他就躲到院子里的杏树上。这真是棵神奇的杏树,全村庄的杏树里,就属它结的杏子成熟最早。这可帮了大忙了,在旧的粮食即将吃光、新的粮食还没收下来的时候,父亲就用背篓背着杏子,到邻近的藏区或回族山区换些吃的,缓解青黄不接的窘迫。

  转眼到了小学五年级。1971年11月的一个星期天,马盛德正和同伴在学校打篮球,远远站着几个陌生人。他们是北京和西宁的老师,翻山越岭来这里是为了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招收工农兵学员。马盛德和比他略大的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被选中了。

  一听要到伟大的首都读书,能看见天安门,马盛德又惊又喜。父亲有些担忧:“你才12岁,太小了,想家怎么办?”“那我也要去。”

  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大轿子车”,第一次看到大学校园……带着一路的兴奋劲儿,马盛德他们来到了18号楼艺术系,这座楼是梁思成设计的,古朴而气派。老师领他们到排练厅,分发练功服,等学生们换好衣服,便开始测量每个人的腿长和臂长,柔韧度和弹跳力。

  “我们傻眼了,这才知道是来学跳舞!”

  在撒拉族的传统社会观念里,露胳膊露腿搞艺术不算个正经职业。马盛德坦承:“如果早知道是学跳舞,家里人肯定就不让来了。”可见,前去招生的老师们是做足了“功课”的,他们知道撒拉族人的这一观念,因此只说“让孩子去北京上学”,而只字不提“跳舞”“艺术”。

  后来有个故事:有一名摄影记者去排练厅,拍到了与马盛德同来的撒拉族姑娘一身短打扮练功的照片。为了宣传撒拉族第一代学舞蹈的大学生,照片被登在了《民族画报》上。很快,家乡循化县文化馆的橱窗里贴出了画报。有人看到后告诉了女学生的家长,在家长要求下,这张画报撤出了橱窗。

  工农兵学员3年学制的大学生活新奇多彩,冲淡了马盛德的思乡之情。马盛德个头小,被分在小班,洗不动的厚衣服老师给洗,大班或高年级的同学抢着帮忙,各民族学生和谐相处。那个年代物资紧缺,中央民族学院却受到国家特别照顾,每个学生每月有18元助学金,“我们学舞蹈和吹铜管乐的学生因为体力消耗大,每月还能分到四斤糖呢,两斤白糖两斤红糖,作为营养补助。”课外活动相当丰富,每到“五一”“十一”就去游园。“还常到机场、火车站去,56个民族的学生穿着民族盛装,拿上鲜花唱啊跳啊,欢迎外宾。”马盛德回忆道。

  与马盛德沉浸在欢乐的大学生活中所不同的是,老师却有点发愁:“怎么老不见这孩子长个儿呢?”整个大学期间,马盛德因为身高问题,只能跳《拾青稞》这类儿童剧。直到15岁大学毕业,他才开始蹿个头,竟蹿成了1.83米的大高个儿。

  马盛德毕业后留校,给民族舞蹈教育家马跃当助教。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流行一句话, “不会跳 《奔腾》就别说你会跳蒙古舞。”蒙古族男子群舞《奔腾》的编舞,正是云南籍回族人马跃。

  2016年11月,中央民族大学大礼堂举办了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研讨和教学展演活动,开幕仪式上,马盛德作为校友代表致辞,“今天我站的这个舞台,是我记忆里最难忘、最亲切的地方……看到母校的辉煌成果,我无比自豪。”

1 2 3 共3页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从卫浴到文创 产业转型实现新突破

    浙江省建德市一家传统卫浴公司,在2014年融入“文创+”概念,创办“铜师傅”品牌,转型设计制作铜工艺品,与国家博物馆、漫威公司、韩美林工作室等达成战略合作,开发出系列纯铜工艺品,销售业绩节节攀高。

  • 乡村非遗文化展演迎新年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举办新年“非遗文化艺术节”活动,濮院镇下属多个乡村的传统美食制作、手工艺品、非遗文化表演等乡村特色非遗项目在濮院镇中心广场进行集中展示展演。

  • 福建:元旦文化和旅游假日接待游客1184万人次

    假日期间,福建全省各种文化活动、节庆活动好戏连台,非遗项目展演、民俗文化之旅、红色旅游等受到广大游客青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抖音上的国乐:一位二胡演奏家文化传承实践

  • 优势栏目

    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5周年 山东举办毛泽东诗词书法展

  • 优势栏目

    “纪念周汝昌诞辰一百周年暨周汝昌纪念馆开馆”系列活动举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