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小白龙”-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化头条

神奇“小白龙”

2018-08-14 07:35:22 北京日报

  4

  “生不回平西,死不离平北”

  白乙化代表十团向上级表示:“生不回平西,死不离平北。”

  1939年底,“抗联”正式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简称“十团”,白乙化任团长。十团刚一建立,艰巨的任务就来了——开辟平北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平北被称为“满洲国的西大门”,是鬼子关内、外的枢纽和咽喉,是敌我必争之地。我军曾几次挺进平北,但最终都未能站稳脚跟。为了让十团啃下这块硬骨头,司令员萧克亲自来到十团驻地碣石村作动员。白乙化代表十团向上级表示:“生不回平西,死不离平北。”

  出发前,《挺进剧社》的陈靖为其壮行,询问从哪里突破日伪的封锁线,白乙化微微一笑,风趣地引了《淮南子》中一句话:“天下有九塞,居庸其一焉。”居庸关以险著称,白乙化却偏选这里为突破点。

  看似谈笑风生,但白乙化从不打无准备之战。抵达密云县后,白乙化对当地做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一袭白褂,斜斜地扣着草帽,化装成打高粱叶的农民,在山坡上与放羊倌聊天,帮着放羊,放羊倌进村打探情况,准确情报到手后,他又哼着小曲大摇大摆地进了杏树林,向下一个村进发。摸清情况后,白乙化从十团抽调40多名干部,深入群众,以云蒙山为中心开展工作。6月,平北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丰滦密联合县成立,白乙化任工委书记。

  开辟根据地容易,但要使这颗种子开花结果就太难了。白乙化制定了以外线游击作战掩护内线发动群众的方案,将三营分散在内线发动群众。他自己则带领一营深入伪“满洲国”境内打游击,牵着尾随的300多日伪军在大山里一转悠就是一两个月,也不正面交锋。

  战士们三分之二的日子里吃不饱,饿着肚子每天不是打仗就是快速行军,没睡过一个好觉,最后累得几乎连端枪的力气都没有了。牵着骡子的老炊事员竟靠着累趴下的骡子打起了呼噜,一个响得惊人的鼾声,把骡子吓得往旁边一闪,老炊事员没了依靠,一下斜倒在地上——就这样呼噜声都没间断。

  一天晚上,白乙化突然命令大家就地宿营,好好睡一觉。战士们有点蒙,这鬼子就在后面追着呢,“白大个儿”要干啥?

  第二天起来,大家分了一筐煮熟的玉米后,白乙化走到几米远的打谷场上,招呼大家:“来!活动活动。”战士们一个个你看我,我看你,更奇怪了。

  打谷场中间,白乙化把军帽推向后脑,眼睛蒙着一条白手绢,两条腿上绑着裹腿带,伸着两手,循着战士们的说笑声摸过去,战士们合起伙来逗他。游戏结束后,有人起哄要他来个节目,白乙化也不推辞,他拿过一个瓷碗、一根筷子,一手托着瓷碗当鼓板,一手拿着筷子打着节奏,用他那洪亮的男中音唱起了奉天大鼓。打谷场上掌声和喝彩声不断。

  表演完节目,白乙化坐下来,一只胳膊搂着旁边的战士,笑着说:“人要是变得迈不开腿,看不着路,那就只能等着挨揍了,现在那帮伪军就是这副德行,咋样?这个便宜捡不捡?”

  “捡呀,这么大的便宜哪能放过呀!”大家眼睛亮亮的。但是,哪来的便宜呢?白乙化笑而不语。

  吃过午饭,白乙化带着士兵埋伏在鬼子必经之路上的树丛和杂草间,日军果然沿着山路过来了。他们一直跟在八路军“大部队”后面,天亮才得到情报,八路军压根没动,于是又急忙往回折,一宿的追赶,鬼子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见鬼子大部队马上走到跟前了,白乙化一声令下,冲锋号吹响了,伴着机关枪、手榴弹的扫射,鬼子被消灭了一大半。

  八路军是神兵,白乙化是天将的传说又传了出去。

  其实,这次不过是白乙化在充分观察敌情后耍的一个小计谋:原来,他早早派了一队人马和十几个炊事员,赶着几头骡子,在山岭上走了几趟,把敌人引开,在预设好的路线上兜圈。鬼子指挥官只能隐隐看见对面山峰丛林的一个凹口里有八路军,一个,两个……刺刀还一闪一闪的,接着就是一头骡子,又一头骡子……日军大队人马立即向山坳里的“八路军”追了过去,却让真正的十团以逸待劳。

  1940年秋,4000余名日伪军对平北根据地发起了为期78天的“大扫荡”,白乙化机智地制定了“敌进我进,到外线去打击敌人,开辟新地区”的反“扫荡”战术方针,同日伪交战113次,在日伪准备草草结束“扫荡”的时候,白乙化抓住时机,在冯家峪一举消灭日军铃木大队哲田中队90余人。

  深秋到了,树叶早落了,八路军不但没走,反而摆开了阵势,同鬼子较量开了,老百姓看到了希望,许多区、村干部腰杆也硬了。

  1941年2月4日,伪满滦平县警务科长关直雄(日本人)指挥道田讨伐队170余人,沿白河川向平北根据地进犯。在密云马营西山,道田讨伐队钻进十团设下的“口袋”,白乙化见状跃上山顶的一块大青石,挥动令旗指挥战士们追击敌人。警卫员见团长太暴露了,赶忙把他拉下来。残敌躲进长城楼子里,继续负隅顽抗。眼看胜利在望,白乙化又跳上大青石,手挥令旗,对前方的一营营长高声命令:“王亢,冲锋……”

  喊声未落,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29岁的白乙化倒在平北根据地的战场上,实现了他生前的夙愿:“如能战死在抗战杀敌的战场上,余愿得偿矣!”

1 2 3 4 共4页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红原:文旅融合为边远藏区发展破题

  • 优势栏目

    写历史的人步入历史 缅怀当代著名作家凌力二三事

  • 优势栏目

    虞顺祥:讲拉丁文的小熊维尼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