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那些考入北京大学的插队知青-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化头条

1978年,那些考入北京大学的插队知青

2018-08-07 13:24:37 澎湃新闻

  32路的车铃响过,刘学红久久痴望着北京大学高高的石墙和古老的校门:“我幻想着,如果有朝一日自己也能进到这个校园里读书该多好!”彼时,尚没有人知道,再过几个月,一条不胫而走的消息就会席卷全国,把天地翻覆。高考,一副锈涩了十年的巨轮,将要在他们的足迹上碾下再次登程的辙印。

  1977,春节,北京。

  柴油发动机的轰鸣从西外大街响过白石桥路,一辆半漆成绛红色的斯柯达柯罗莎拖着挂车驶向海淀。路人目光一转,视野中晃过车身上嵌的蓝色水牌:32路,动物园-颐和园。这是从城里去颐和园的唯一线路,从动物园到终点站全程两角钱,服役的是北京市人民汽车公司从捷克进口的最好车型,乘客中不少是游客。

  知青刘学红独自站在他们之中,时时望向窗外,失落与激动随着车厢的颠簸此消彼长。她想起密云库北的山区,想起上一年在林业队的辛苦劳作,挖一个树坑挣一个工分。她又想起前些天,自己作为密云县先进知青点的知青代表在表彰大会上的发言。春节回家,她已不复是去年离开时那个铁下心来战天斗地建设新农村的小姑娘。离家的日子,她第一次尝过了乡土社会对异乡人有意无意的冷落与斥拒。她反复想起这种被边缘化的感觉爬到顶峰的那一刻:76级工农兵学员的名额给了村里会计的女儿。

  

  北京密云,下乡知青们胸戴大红花接受表彰

  刘学红用羡慕的目光送走了那个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姑娘,也送走了那年上大学的唯一机会。姑娘上了北京大学,读的是低温物理专业——物理,那是刘学红中学时最喜欢的学科。“平常都在一块儿玩儿,在一块儿劳动,为什么她能上大学,我们就不能?”话虽如此,刘学红心里清楚,就算自己跨过了插队两年以上的门槛,在家族势力把控的农村传统中,更多无形的门槛,是一个外来的知青几乎不可能触及的。

  仿佛知道刘学红的心思,32路也似乎恰对北京大学格外垂青,线路环绕半座燕园,沿途连设三站:中关村、海淀、北大站。听说九年前,北大“文革”期间武斗最激烈的那一阵,32路也照开不误,三站里最多偶尔甩过两站。不去颐和园的乘客多在中关村站下车,因为在接下来的海淀站,阶梯票价就将从一角涨到一角五分。刘学红看着售票员操起一口京片子下车维持秩序,并没起身。她一心想绕着北大走完这半圈——尽管是在墙外。

  那一年,距刘学红西南1600公里外的湖南沅陵,北溶乡邓家的长子邓兴旺在读乡里的高中。在村里,有五个孩子的邓家向来最积极支持小孩上学。“以后能不做农民就不错。”邓兴旺想。

  那一年,距刘学红东北1800公里外的黑龙江虎林,红卫公社中学副校长海闻迎来了在北大荒插队的第八个年头。这八年,他搞过试验田、造过排灌站,那个“黑五类”出身、注定无缘工农兵大学生的下乡知青,似乎早已和冰封的黑土一同被冻结,成了“真正的农民”。

  那一年,距刘学红10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扎赉特旗,中学教师林建华不久前也刚和巴达尔胡农场76级工农兵大学生的推荐指标失之交臂,未能如愿进入地方的师范学院深造。

  32路的车铃响过,刘学红久久痴望着北京大学高高的石墙和古老的校门:“我幻想着,如果有朝一日自己也能进到这个校园里读书该多好!”彼时,尚没有人知道,再过几个月,一条不胫而走的消息就会席卷全国,把天地翻覆。高考,一副锈涩了十年的巨轮,将要在他们的足迹上碾下再次登程的辙印。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7年12月25日,下午3:30。海闻胸有成竹地走出考场,他听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报:“到今天为止,全国高考正式结束!”

  至此,新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冬季高考正式落幕。而此时,距教育部新制定的高校招生工作意见获得通过的10月5日,历时整整80天。

  1977年的黑龙江,白山黑水间星散了从全国各地来北大荒“戍边”的知青,全省报考者近200万之众,远超一万人的招生总额。黑龙江省只得以公社为单位,在11月底提前举行一轮考试,筛出五万考生应考。副校长海闻不愿耽误白天的教学工作,买了一捆蜡烛,焚膏继晷、挑灯复习,终于跻身拿到准考证的五万人之列。

  恢复高考的消息绕着北京密云水库上空盘旋了一圈,高岭公社四合村林业队的十一名知青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全数报名了高考。休息时,他们在田间地头捧起扔下两年的中学课本,惹来坐在树阴下吞云吐雾的庄稼人半开玩笑的不屑与挖苦:“这么用功!能考上吗?”

  在远离书本知识八年的海闻面前,学业从未中断的刘学红可以说是考生中的绝对幸运者。与在“文革”中遭遇全国停课的绝大多数同龄人不同,她所在的部队子弟小学几乎未受冲击;及至初中,刘学红一级又恰逢邓小平主持整顿教育,全员得以直升高中。可即便如此,她关于理科繁复公式定理的记忆还是被高中毕业后长达两年的剪枝、施肥、配药、摘果无情占据。稳妥起见,她只得弃理从文。

  可是学文要怎么报志愿?刘学红听说“中文系出来基本当老师”,她不愿教书,却又不知道文科还有什么专业可选。茫然、犹豫和复习的压力交替裹挟着她,也裹挟着那年全国570万高考生中的多数人。

  一天,刘学红出门散步,偶遇了一位中学同窗。二人攀谈起来,话题很快转到了高考上。

  “你报什么呀?”

  “我?我报新闻啊。”

  “新闻是什么呀?”刘学红虽然天天看报,却是头一次听说还有这个专业。

  “新闻就是当记者,满世界跑。”

  刘学红心下一动:这听起来倒很是符合自己的天性。她回家一查,北京仅两所高校开设了新闻类专业: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北京广播学院的新闻采编。尚不知新闻为何物的刘学红,就这样定下了学新闻的意向。至于第三志愿,她未曾多想,随手补上了“也挺喜欢的”南京大学天文系。

  考前半个月,生产队终于批准了知青们的集体请假,允许他们回家备考。听说母亲的同事不知从哪儿翻出了“文革”前的几份高考历史试卷,刘学红就跑去她家,和人家孩子一起复习。日子一天天冷了,举国上下对这年高考的关注却从未降温,乃至沸腾不断。

  与海闻相似,走出考场的刘学红“觉得还行”。语文命题作文题为《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她回忆起两年间插队的日子,两千多字一气呵成。考完数学,她和同考场的一位高岭中学数学教师对了答案:包括她差点放弃的最后那道数列大题在内,答案一模一样。刘学红有了底:“基本上各科在80分以上应该是没问题的。”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共7页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越剧《西厢记》在肥演出 三朵“梅花”同台赢得满堂喝彩

  • 优势栏目

    太阳马戏北京上演

  • 优势栏目

    爆款短视频何以带火一座城?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