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化头条

“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学员:与开放的中国一起成长

2018-05-28 08:03:25 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叶 飞

  一年一度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又一次启动了。

  “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由原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于2014年创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总协调。研修计划旨在搭建支持海外青年汉学家开展中国研究的全球性平台,为各国“中国学”领域的青年人才创造与中国本土优秀学术、文化、教育机构、团体、企业和学者开展交流合作的机会,为其学术研究提供便利和实质性的帮助,通过他们推动各国学术机构与相应的中国研究机构和智库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实现双方交流互鉴,共同推进“中国学”研究的发展。

  为满足世界学者对汉学研究不断增长的需求,“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首设春季、夏季和秋季班,分别于5月、7月和9月在重庆、广州、北京、上海、西安和杭州6个城市举办7期研修班,年度研修人数将超过200人。

  目前,来自20个国家的26名青年汉学家正在重庆研修。重庆班的主题为“山清水秀之地识美丽中国、开放重庆之旅看中国发展”,采取“专题讲座故事化”“主题考察体验式”“对口研修导师制”的研修模式。

  来自德国的萨琳娜从小见惯了平原和丘陵,山城重庆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令她深深着迷。萨琳娜认为,最好的研究途径就是体验,此前,她大多是通过书本了解中国。萨琳娜因而格外珍惜这次研修,她说:“现在,我可以用全身的毛孔来感受中国了。”

  来自意大利的李蕊说,自己从小就喜欢中国文化。小时候一家人每周六都喜欢到楼下的中国餐厅吃饭,菜单上那些看不懂的文字让李蕊非常感兴趣,“吵着让服务员教我那些字”。2004年她第一次到中国,随后相继在北京语言大学、清华大学攻读学位。为了学好中文,她在大街上和老人们聊天,经常去茶馆欣赏老北京的传统艺术,相声、评书、京剧的独特韵味让她流连忘返。“中国文化就像俄罗斯套娃,套着很多有趣又值得研究的话题,我从中不断受到启发。”

  来自越南的阮氏芳曾在中国留学,回顾在广西师范大学读硕士研究生的经历,她说:“在中国留学的3年是我一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一段时间。”来自印度的唐汉明说:“中国和中国人民让我的生活充满活力,我就是我所在城市的‘中国人’。”

  与重庆班同期开班的广州班,研修活动以“开放中国,领潮广东”为主题,设“中国岭南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三大主题,举办“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岭南文化与‘一带一路’”“中国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与新时代的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现状与前景”等专题讲座,并组织学员到广州、深圳、东莞、江门等地实地考察,展现广东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源地的深远历史和深厚文化,以及其作为当代改革开放前沿的无限活力。

  广州班的31名青年汉学家来自25个国家,大部分都有来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经历。“与中国结下的缘分,是我生命中最妙不可言的事情!”来自英国的月雪芳透露,她正在创作一部小说,讲述云南人在广州学粤剧的故事。来自印度尼西亚建国大学的林雪莹曾于1998年到中国留学,其间学习了京剧、中国画、书法,对中华文化和语言已有较深入的了解,她感叹这段学习经历是无价之宝。来自缅甸的杜光民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已有10年,先后翻译并出版了钱钟书的《围城》、莫言的《蛙》《生死疲劳》《红高粱家族》,由他翻译的余华的《活着》即将在缅甸出版。

  来自印度的黎明说,印度对中国的理解自古以来就很特别。在印地语中,“白糖”和“中国”的发音一模一样。也许正因为这个“甜蜜”的印象,黎明对中国文化一直有着浓厚兴趣。如今的黎明已成为印度古古拉特邦中央大学的第一位中文老师,他的职业目标是培养更多的汉学家。

  青年汉学家们的研究内容广泛,涉及中国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外经济关系、中外民间交往、跨文化交流、对外汉语教学、岭南文化、“一带一路”、移民社群等诸多方面。来自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的丁小雨目前的研究课题是中国和葡萄牙文化互动视野下的东方艺术。她表示,本次研修将加深她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国情的认知,提供研究当代中国的鲜活素材。

  据统计,“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已累计举办了17期研修班,来自世界81个国家的289位青年汉学家参与了研修。“青年汉学家作为汉学研究的年轻力量,具有搭桥铺路的无限潜力。他们通过在中国的研修,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拓展了视野,推动了自身的学术研究,同时也加强了和其他国家的汉学交流,成效显著。”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表示,世界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是增进不同民族间相互理解、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方式。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与古老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交相呼应,为新时代“中国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方法和视角。“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作为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将不断总结有益经验,创新研修模式,力争在课程安排、学术研讨、组织协调、后勤保障等方面提质增效,为来华的青年汉学家创造更好条件。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美术大师靳尚谊携中央美术学院“最美天团” 集体献读致敬世界美术大家

  • 优势栏目

    曾孝濂为“生命”作画感动网友

  • 优势栏目

    《朗读者》助宗庆后成“浙江阅读代言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