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图)-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化头条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图)

2018-05-18 07:14:36 人民日报

  在巴黎举办的“中国芳香:古代中国的香文化”展上,一名法国观众被展出的中国古代香炉所吸引。

  本报记者 龚 鸣摄

  上海博物馆和雅典卫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即将展出的子仲姜盘进行细致检查。

“中国和埃及:世界的摇篮”展在柏林举办期间吸引了大量德国观众。

  资料图片

  博物馆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拥有66年历史的上海博物馆正在进行探索。5年来,上海博物馆通过组织参与20余个出国出境展览,将丰富的馆藏珍品和现代展览手段相融合,向数百万境外观众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

 

  牵手“香水之国”

  中国古香洋溢巴黎

  芙蓉花旁、鹦鹉架下,美人斜倚薰笼之上,一具鸳鸯形香炉在美人裙裾下若隐若现,闲情雅致跃然纸上。这是明代画家陈洪绶的《斜倚薰笼图》,也是描绘中国古代女子用香的经典之作。近日,在“香水之都”巴黎,这位画中悠然自得的仕女化身中国香文化的使者,带领法国民众进入一场跨越千年的香文化探索之旅。

  3月9日,“中国芳香:古代中国的香文化”展在巴黎市立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以下称“赛努奇博物馆”)正式向观众开放,《斜倚熏笼图》局部图正是此次展览的宣传海报,悬挂于博物馆大门多处,迎接络绎不绝的观众。

  在古代中国,香被广泛用于宫廷、庙宇和日常居所,是祭祀礼仪和生活艺术的载体,有修身养性、安神养生之功效,尤为文人雅士喜爱。走进灯光幽暗的展厅,来自中国的香料标本、青铜香炉、玉制香笼、陶瓷香碟、刺绣香包、木制香几以及形态各异的香盒、香插、香筒等香具静静陈列,浓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展厅墙上悬挂着《斜倚熏笼图》《十八学士图屏》等描绘香事习俗的精美画作,与展柜中小巧精致的香具相映成趣。墙内镶嵌的电子屏则讲述着香文化的历史和习俗,使展览更加生动。

  除了展示香具、画作,法方还邀请专业调香师依照中国古方,以法国工艺配制了五味“中国古香”,置于展厅的香味装置内,供观众赏闻品味。整场展览赏心悦目又沁人心脾,可谓一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之旅。

  对于法国观众而言,古老的“中国芳香”无疑是遥远而神秘的。波利娜是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专业的学生,对中国艺术兴趣浓厚,在参观中一直用纸笔认真记录着。在反复品闻一味古香后,波利娜告诉记者:“中国古香与众不同,给人心静的感觉。香味和展品结合,似乎能让人联想到绘画中的场景,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人生活的精致,充满人文气息。”

  “这是我第一次了解中国香,没想到和中国文化一样历史悠久。”巴黎市民莫妮卡赞叹。自从1983年游历中国后,她就爱上了中国文化。展览开幕当天,莫妮卡仔细地观看每一件展品,“这是一次宝贵的展览,是美感和历史的结合。从这些香具、绘画里,能看到中国古代不同朝代人们的生活习俗,其中的文化内涵是如此丰富”,莫妮卡说,这让她感受到中国文化优雅的一面,也让她有了使用熏香的愿望。

  这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与赛努奇博物馆的第三次合作,此前两馆合办的青铜器交流展和海上画派展在法国收获了很高人气。在酝酿第三次合作时,赛努奇博物馆馆长、中国艺术史专家埃里克·勒菲弗在其馆藏的中国古代香具中找到了灵感。他认为中国香这一主题新颖,将会吸引很多法国观众,“香本是非物质文化,香事习俗在中国留下了许多实物印记和文学艺术作品,如陶瓷、漆器、绘画等,能够体现中国灿烂的艺术文化。”

  法国香水也以其悠久历史、精湛技艺而广为人知。“在‘香水之国’法国感受中国古香,相信会引起法国观众的共鸣。”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告诉本报记者,香文化是东西方共同拥有和喜爱的文化,只是表现方式不同。本次展览通过器物、书画和香味的结合,展现香文化背后中国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发展,同时以法国工艺和文化理念再现中国古香,是一次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和对话,有助于增进东西方文明的沟通和理解。

1 2 共2页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朗读者》助宗庆后成“浙江阅读代言人”

  • 优势栏目

    绽放青春风采 培养未来人才

  • 优势栏目

    斗牛狂欢节传递云贵非遗文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