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誌屋的路易威登 走出了小众艺术的公共性-中工文化-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文化

产业

走进誌屋的路易威登 走出了小众艺术的公共性

2020-07-12 14:52:16 来源:文汇报

  符号美术联合符号品牌的展览,是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佳话。一横一竖,汉字“十”,数学符号“+”,极简而又充满了变化。在绵密重复、层叠扩散之后,形成了一种抽象美学。“十示”原本是印刷业术语,也是精确的象征。丁乙从1988年起开始创作,不过后来他放弃了丙烯、毛笔、尺子、胶带等常规工具,改用瓦楞纸、粉笔、木炭,徒手作画。所以在誌屋看到的“十示”图可能是歪歪扭扭、粗细不均、深浅不一、色彩斑驳,甚至是不可辨别材质的画纸。曾经代表了数字精准的“精确”已被“自然无造作”所代替。

  将数以百计、千计、万计的“×”和“十”一层一层地堆砌成几何图形,无疑是一种“重复劳动”。在不断循环、叠加相同的符号之际,或许会陷入“放空的状态”。这是不是画家所追求的“归零”呢?这种有意为之的“无意识”举动,构成了符号抽象美学。观众怎样去看画,怎样理解画,就好像阅读体验中的“一千个莎士比亚”一样,怎样的意义都是有意义的。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慢节奏,是冥想,是匠人之作;也可以认为是有序的理性思考;也可能是无序的杂乱的思想反映。

  其实,“art”的语源是拉丁语的“ars”,意思是人工、技术。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被阐释为“精良的技术”“美丽的技术”,而后才固定成为今日的名词“艺术”。著名的意大利歌剧“opera”是高雅音乐,但它最初也是由意为“工作”的拉丁语“opera”而来。我们的邻国日本就倡导栖息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与其一同发展、成为生活文化一部分的美术。它是一种装饰艺术、工艺美术,是生活艺术。20世纪20年代,由著名民艺理论家、美术家柳宗悦(1889-1961)等人兴起的民艺运动,即在无名的(手艺人制作的)实用品、日常生活用品之中发现“平常之美”“用途之美”。艺术不仅仅是用来欣赏的,当它与工业的、设计的、实用的领域结合,便会产生新的活力。我们非常熟悉的日本平民品牌优衣库,早已实践了与世界著名品牌、插画师合作的经历;近年来热门的心理学与科学竞技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中也不乏利用数学符号美学设计的参赛项目。

  “恒久之印”的丁乙是工艺美术画家。我们熟悉的美术除了中国传统水墨画与工笔画、西方的肖像画油画外,工艺美术也是其中的一种。这种“边缘性”如果与日本的生活美术相照应的话,恰恰却是主流的。在誌屋展出的丁乙“十示”图,似乎很抽象而不实用,但若留意到那本1923年的“Costume Silhouettes”,你便恍然大悟——利用了“十示”与剪影创作的女装,十分摩登。

  小众的公共性与艺术鉴赏

  誌屋是一间精致的艺术馆。

  我在二楼的杂志区遇到了伊夫·圣罗兰的“恶魔在巴黎”迷你时尚展。圣罗兰是法国著名的奢侈品品牌,其以传统精神为基点,赋予设计以时代的意义,糅合了异域文化的色彩。而誌屋左右两栋现代艺术展示厅内正在展出摄影艺术的“感知花园”(BROWNIE Art Photography五周年群展)与纽约的时尚杂志“VISIONAIRE”。前者是国内外青年艺术家在疫情之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后者是创办于1991年的时尚出版界的先锋代表。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广艺术鉴赏教育,尤其关注艺术作品与文化活动的接受者,而对于表现·制作的输送者,则主要集中于美术领域。这种意识的变化,与公立美术馆面临的危机、一连串的学校教育改革相关。为什么要特别强调美术鉴赏教育呢?因为它包含了交流沟通能力的社会性培养,获得对既存概念知识的批判意识,以及与现代教育目的相一致的内容。也就是说,打开与现代性关键词“交流沟通能力”之间的线路,是美术鉴赏教育获得的巨大的社会性意义。

  可是,美术馆之类的活动与展示,大部分都具有浓郁的“大赛”“摆设”的色彩,其持续性、广泛性、即时性都有所限制,受众势必很局部。现在,在展览会、美术馆等“场域”中进行美术品“鉴赏”的习惯逐渐定型,这成为与一般日常的“美术”渐行渐远的起因。而在学校教育中,“鉴赏”也没有切实落地。

  艺术普及活动不同,当艺术家将艺术所具有的能力、魅力及可能性传递给人们,或者以艺术为媒介——但却不同于公演或展览会的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原本狭窄的个体性的专业技能,以“公共”的形式得到更广泛的发挥。它超越了地点、级别、形式等界限,扩大了艺术家自身的社会性职能与活动范围的可能性;而受众能够在近旁接触艺术更是一种宝贵的经验,遇见越多,则对艺术家及其专业的理解就越多,文化修养也得到了提高。

  在誌屋这个空间,不断地上演LV、DIOR、SYL等诸多大牌艺术作品展。这些世界奢侈品品牌在诞生之际,大多是皇室御用、世界顶级富豪的专属品,至今也依旧很小众。然而,当它们来到誌屋,来到普通的创业园区,便拥有了公共的意义。“鉴赏”是通过语言与他人进行意见交换的一种行为。以前在法国,美术讨论是沙龙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质是一种社交形式。它将艺术家的手工制作提升到知识性的自由学术的层次。所以,“美术鉴赏”在过去决不是普通的行为。18世纪以前,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是王侯贵族等高贵身份人士的专属物品,作品的生产与消费(相当于制作与鉴赏)只在作者及他们的赞助者之间完成。19世纪市民运动兴起之后,很多市民才有机会接触到美术作品,并且在美术馆、博物馆从贵族的私有物变成开放性的机构之后,制作活动及鉴赏活动才变得日常化,成为了“公共之物”。

  誌屋一楼中庭的沙发区,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从前“沙龙”的作用而成为一个交流区。抽象绘画艺术、世界奢侈品品牌、小众的时尚杂志、经典的黑胶唱片……从个性化到大众化。“将艺术融入生活,用艺术重建社会”,正是誌屋的志向。“所谓公共性,并不是凌驾于我们之上的东西,而是在我们之‘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无论怎样,它都是并存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东西,然后它“将异质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变为可能”。(斋藤纯一:《現代日本における公共性の言説をめぐって》,收入佐佐木毅、金泰昌编:《公共哲学3日本における公と私》,东京大学出版会,2002年)

  信息化时代所出现的种种弊端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能力的弱化及欲望的丧失。艺术(美术)鉴赏教育的普及活动,对于因为新冠疫情而停滞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社会性对话、国际间对话的推动作用,或许值得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期待。誌屋虽贴上了“面向小众”的文化标签,其生发出的小众的公共性却是非常重要的,是在现代社会多重网络关系中,让这一代、下一代建立起与他人、与世界的实质性关系与对话的先行者。

  (作者为文学博士、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 2 共2页

编辑:郑鑫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 始惊三伏尽 又遇立秋时

    经历了一段时间夏季酷热的考验后,8日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大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优势栏目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优势栏目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