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纪录片还能火多久?-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产业

美食纪录片还能火多久?

2018-11-13 15:39:44 今晚报

  2012年一部在国产纪录片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不仅打破了人们对纪录片原有的刻板印象,也让“吃货”这个词开始流行。2018年,又一部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播出,上线第一天播放量破亿,目前播出三集,豆瓣评分高达9.4。人们在赞叹《风味人间》从视野、细节、科技手段等方面把美食纪录片的拍摄达到极致时,也有观众质疑老套路没创新。

  要把细节做到极致

  相较“舌尖”系列,《风味人间》把细节做到了极致,大量的微观镜头最大程度地记录和放大了食物的质感和光泽。通过高清电影镜头和微距摄影,我们可以看到盐分深入肉内腌制、-20℃马肉马肠急速冻结、显微镜下麦粒内部水分充足等难得一见的画面。这些画面让我们获得了区别日常生活经验的陌生、新奇的视觉体验。做后期声音的时候,导演陈晓卿要求把细节做到极致——切馒头片,上面是软的,下面是焦的,这一刀下去那一瞬间的声音,一定要让观众听出来。陈晓卿说:“可能100个观众里面只有一个人戴耳机,我们就要给那一个人做到最好。如果1000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戴分辨率特别高的耳机,我们还要给他做全景声。可能99%的观众都不会听到,但我们一定把它做到最细,当下科技可以带给我们非常多的视听感受,如果能够有人喜欢这种感觉,我们就尽可能地把它做到极致。”

  被质疑没有新鲜感

  在《风味人间》广受赞誉的同时,也不乏一些反对的声音。老套路、没有实质上的创新、这样的模式已经让观众麻痹了、舌尖式的模本还能用多久……这些网友的评论,也直击节目的痛点。《风味人间》由“舌尖”系列(前两季)总导演陈晓卿及其团队策划、拍摄、制作,不难看出,在选题、叙事、画面、解说词以及音效上,基本延续了“舌尖”系列的一贯风格。

  观众李先生是一位大学老师,作为纪录片的拥趸,他说“舌尖”第一季他看了不止三遍,“第二季就完整地看了一遍,其中有几集重复看过;第三季没有完整地看完。《风味人间》目前更新到第三集,我只看了第一集,后面两集已经缓存在手机里了,但也不着急看,完全没有看‘舌尖’第一季时的急迫心情。《风味人间》拍的还是很棒的,但确实还是‘舌尖’的套路,没有太大的新鲜感了。”

  需要注入新鲜血液

  对于“老套路会不会导致观众失去新鲜感”的质疑,总导演陈晓卿不以为然,他表示《风味人间》还会拍第二季:“美食特别博大精深,从这里可以看到土地的慷慨赠与、人们的智慧巧思,也可以看到文明的相互融合、族群的交流沟通,美食是个无法穷尽的话题。”

  影评人江雪认为:“从‘舌尖’系列到《风味人间》,观众必然经历一个新鲜感减弱的过程,观众都是喜新厌旧的,这一点在综艺节目上的体现更为明显。当年《中国好声音》风头一时无两,现在还有多少观众等着看首播?美食类综艺节目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历经6年时间。这6年间涌现出一大批美食类节目,比如《寻味顺德》《小海鲜》《新疆味道》《味道云南》等,都极大地消费了人们对美食类节目的新鲜感。我认为,未来美食类纪录片想要重现‘舌尖’第一季的人气和关注度,需要更多创新。”

  纪录片《五大道》《有个学校叫南开》的导演张玲认为,美食类纪录片目前确实出现审美疲劳的问题,“没有创新,这就是经济学的熵增,而反熵增的办法是先继承,然后再注入新鲜血液。未来仍然可能会再次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美食类纪录片,因为纪录片就像物种一样具有多样性,希望纪录片能够保有多样性,拥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纪录片人也会为之努力。”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西戏,正在成为这些杭州人的生活刚需

  • 优势栏目

    中国书法讲座在纽约受欢迎

  • 优势栏目

    英国风景画背后的政治与经济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