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华 讲好岭南文化故事-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产业

文苑英华 讲好岭南文化故事

2018-11-02 10:54:04 广州日报

  为广东文化留存了火种

  《文苑》系列图书不但收录了不同时期的创作成果,还有文艺大家及前辈的珍贵回忆。

  几十年的发展中,该院为广州培养了一支人才济济的文艺创作队伍,一级编剧许雁、林骥、姚柱林、陆键东、梁郁南等,一级创作员张欣、张梅等。还有不少音乐作者、画家、编辑、记者。其中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在我省及港澳地区有较大的影响,备受各界人士的好评。

  新时代文化的传承需要注入新血液,才能焕发新活力。文研院在培养新一代文艺工作者上不遗余力,为年轻一代搭建舞台,弘扬岭南文化。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书记江少虹介绍说:“最近有些作品也在编排,有李新华的《初见》、罗丽的《醒狮》,这些都是上了舞台的。其中《醒狮》编剧在创作的过程中,她结合了很多岭南文化元素的东西,包括里面的舞台设计,还有编剧语言、人物对话等各方面,这就比较接地气,让市民更容易接受。”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陆键东则表示,“面对新的形势,首先要改变历史视角和文化视角,这需要很深厚的积累和学识去支撑,所以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

  作家陈茹:

  清泉街2号的记忆

  应元路西面有一段路原来叫清泉街,因与越王井遥遥相对而得名。20世纪70年代,广州市文联、广州市创作室、《广州文艺》、广州市群众艺术馆,加上后来招收的创作室学员班均入驻清泉街2号。投考创作室学员班在广州报名的考生,考试点设在清泉街2号。

  不久,我收到文艺中专的录取通知书。1973年10月,没有开学典礼,没有一所普通学校应有的喧闹,创作室学员班前期的10个同学怀着喜悦心情来到清泉街2号。报到后,2楼左侧的一间办公室成为我们的教室。学员班一共招收了22个来自工厂、农村、兵团的学员,年龄从18岁到26岁。第一批报到的学员有黄兆泉、陈超平、何德强、谭文荦、许显良、岑之京、江川、彭泓冰、黄见好、陈茹。

  清泉街2号的门前有一块空地,只有一个羽毛球场大小,不知是创作室还是文化馆的羽毛球爱好者,在空地挂了一个网,就成了羽毛球场,不时有人去挥拍。10个学员一起打羽毛球,成为我们课余的乐趣。可惜这个羽毛球场在全民经商的上世纪80年代被改建为一个小卖部,清泉街2号唯一的小小的运动场从此不复存在了。

  1975年初冬广州市文艺汇演期间,创作室副主任黄力、创作室创作员姚柱林、学员班领队杨苗青和具炳芬与学员班学员在市委招待所天台上留影。1980年前后,市文联迁出清泉街2号;《广州文艺》编辑组扩展为编辑部。未几,编辑部搬迁到环市东路377号。

  以为自此与清泉街2号别离,世事难料,基于对儿童文学的喜爱,1993年,我调入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小艺术家》杂志社,杂志社的地址在广州市应元路15号。应元路15号,也就是当年的清泉街2号。

1 2 共2页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国际时装周在京拉开帷幕

  • 优势栏目

    第63届贝尔格莱德国际书展开幕

  • 优势栏目

    四川首家民办航空博物馆进展顺利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