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陈列室带动李家坟村富余劳动力及残疾人就业-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产业

村史陈列室带动李家坟村富余劳动力及残疾人就业

2018-08-05 01:44:55 北京晨报

  展翅翱翔的雄鹰,象征夫妻恩爱和睦的比翼燕……大大小小、色彩斑斓的风筝,让海淀区李家坟村乡情村史陈列室显得别具一格。陈列室以曹氏风筝工艺坊为主体,在推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传承保护的同时,也带动了村里富余劳动力及残疾人就业。

  传承人落户村里结缘风筝

  李家坟村的乡情村史陈列室宽敞明亮,与挂着黑白照片讲述村史的陈列馆不同,这里墙上挂的、桌上摆的都是色彩明丽的风筝。陈列室集手工制作、展品展示、演示、体验、参观、销售、培训等功能于一体,来到这里的参观者可以现场观看并体验一只风筝的制作过程。

  屏开雀选、沙燕家族……在陈列室内,不同的风筝图案都有不同的寓意。“这件作品上画了一只小猫和一只蝴蝶,名叫‘耄耋富贵’,耄耋是猫和蝶的谐音”。一位工作人员正在风筝上画着图样。

  临近西北六环的李家坟村如何跟风筝结上了缘?乡情村史陈列室负责人王晓宇说,当时,“曹氏风筝”第二代传承人孔令民从城里小西天搬到了李家坟村。为了让非遗能传承下去,同时带动村民就业,2007年,村党支部书记李世刚自筹资金与孔令民合作,建立曹氏风筝工艺坊,孔令民负责技术研发和专业指导。

  “这里原来是一个垃圾坑,附近的牛场经常污水横流,夏天时村民感叹一出来苍蝇都往脸上撞。如今,这里建起了陈列室,不仅解决了环境问题,又发展起了没有污染的产业,同时传承了传统文化”。

  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

  说到曹氏风筝的起源,王晓宇说,除了《红楼梦》,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还留给后世另一部巨作《废艺斋集稿》。全稿共八卷,每卷讲一种谋生手艺,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中详细记载了南北风筝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即扎、糊、绘、放“四艺”。曹雪芹著《废艺斋集稿》之意是为了让残疾人能够以艺自养。

  “曹氏风筝”虽然姓曹,却是由孔家几代人相继传承。孔祥泽先生将其中部分资料抄录并保存下来,经过复制,为了尊重曹雪芹先生济世救人意愿,故将他制作的风筝称之为“曹氏风筝”。

  如今,曹氏风筝工艺坊已经培养出10余名具有较高扎糊水平的风筝技能人才,解决了4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及残疾人就业。“一斗二拍三软翅、硬翅伞翼软硬使”,在工艺坊内,村民李世华对风筝扎糊歌诀倒背如流,“我以前是做装修的,自从七年前来到工艺坊,就一眼迷上了漂亮的非遗风筝,从此也学上了这门手艺,希望我们能把非遗好好传承下去。”

  为中小学生授课培训传承文化

  在孔令民等“曹氏风筝”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风筝工艺坊研究恢复了“曹氏风筝”43种手工扎糊技艺中的14种技艺,精心复制出了百余件“曹氏风筝”代表作品。2008年,曹氏风筝4米高的肥燕风筝曾作为奥运会开幕式背景被选送。2011年 5月,“曹氏风筝工艺”被正式录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更好地传承、保护、传播和弘扬曹氏风筝艺术,李家坟村村史陈列室开设了风筝文化与制作技艺培训课程,进行中外文化交流及对各高校、中小学进行培训授课。如今,陈列室“曹氏风筝”不仅仅是一个乡村旅游商品,更是一张乡村文化名片,用文化带动李家坟村村庄发展。

  (北京晨报记者 张璐 文并摄)

编辑:肖天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相伴阅读过暑假

  • 优势栏目

    黄梅戏版《党的女儿》首演再续历史经典

  • 优势栏目

    “又见”系列首次走出国门 演出场馆全是“中国造”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