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展演

马子跃甘当《长征组歌》“讲述”人

2019-01-24 15:49:00 北京晚报

  家里变成了《长征组歌》“博物馆”

  很多人好奇,怎么马子跃能把《长征组歌》的细节记得这么清楚呢?作为首演的亲历者,直到2007年正式退休以前,马子跃演了上千场《长征组歌》,“我不敢说这些年里一场都没落,但我确实亲身经历过《长征组歌》的全过程。”走进他的家中,或许大家能更加理解马子跃对《长征组歌》的感情,细碎如门票、工作证,再大些的如海报和唱片,在墙壁上和书柜里随处可见,摆得整整齐齐,“具体的数字说不清,如果说《长征组歌》现有的资料是100%,我自己收藏的能占到85%以上。”马子跃为很多展览和博物馆提供过资料,其中就包括军事博物馆中关于《长征组歌》的展品。

  在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工作的几十年里,从男低音的声部长到合唱队队长再到副团长,马子跃“几乎所有的职务都当遍了”。1994年,马子跃转任文工团艺术指导,事务性的工作减少后,他开始腾出手来整理《长征组歌》的各种资料。“这个工程量太大了。”比如晨耕去世前,马子跃曾带着小录音机采访过他,两个半小时的录音带整理出来,是一份沉甸甸的多达两万字的文稿,而类似的资料,马子跃手中还有许多。这些年来,虽然写过不少文章,也出过好几本书,马子跃还是觉得《长征组歌》的故事是挖不尽的,“长征路上的故事,《长征组歌》的创作和它后来的发展,永远都说不完。”

  在让更多人了解《长征组歌》的同时,这些资料也为马子跃和当年参演的歌唱家们找回过最珍贵的回忆。1965年8月24日,人民剧场的演出散场后,周总理曾和大家合过影,那也是马子跃印象里演员们和总理的唯一一张合影。可惜的是,这张照片不曾在报纸上刊出,底片也找不到了,大家都倍感惋惜。三十多年过去,一天,马子跃在收拾文工团的仓库时,偶然间发现了一个散着霉味儿的旧纸箱子,里头装着许多旧胶片,因为年深日久,有的已经粘成了一团。马子跃把箱子搬回办公室,没事儿就翻翻那些胶片,白天对着阳光看,晚上对着电灯看,最终,他竟然奇迹般地从中发现了那张“消失”多年的珍贵底片。马子跃随后去洗了照片,给当年参加演出的演员们一人一张,补上了大家的遗憾。

  马子跃还有一个坚持了很多年的习惯,他时常重访长征路,遵义、大渡河、吴起镇……只要是红军走过的地方,马子跃都会想去亲眼看一看。沿途遇到健在的老红军,马子跃就请他们谈谈往事,留个合影或签名。曾有一次,马子跃到江西演出,照例请台下的老红军们签名,一位老人家不会写字,他接过笔,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十几年过去,马子跃至今还好好地留存着这张特殊的“签名”,“看过那些景色,听了这些故事,你唱出来的歌就是不一样的。唱《长征组歌》一定是需要感情的,否则你的音色再好,咏叹调唱得再精彩,都没有了它的灵魂。”

  “一首歌唱了一辈子,一件事也做了一辈子。”只要提到《长征组歌》,马子跃仿佛不知疲倦,也从不感到厌烦。“在舞台上唱一场,就觉得自己又经历了一次新的长征。创作经典的人已经走了,很多前辈也不在了,我们的任务,是要把《长征组歌》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高倩

1 2 共2页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临沂第二届全市职工迎新春文艺晚会举行

  • 优势栏目

    全总文工团为北京山水民乐艺术团提供艺术指导

  • 优势栏目

    重庆:古城焕发戏剧之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