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红色谍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公演-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展演

首部红色谍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公演

2018-12-24 16:14:36 文汇报

  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用灵动的肢体语言讲述在上海的中共地下党与敌人巧妙周旋、殊死斗争、不畏牺牲的感人故事。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舞剧同时也表现了主人公之间纯洁浪漫的革命爱情。 (上海歌舞团供图)

  ■本报记者 宣晶

  革命烈士李白的事迹因孙道临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扮演的李侠而为人所知,李侠被捕时的那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的台词感动了无数观众。时隔60年,当这句台词再度出现在同名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舞台上,依旧让观众感动到热泪盈眶。日前,上海歌舞团推出国内首部红色谍战题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亮相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描摹出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群像。

  一次艺术的探索,以舞剧的艺术形式呈现谍战题材

  近年来,影视剧、小说中都涌现了不少优秀的谍战作品,上海歌舞团以舞剧的艺术形式呈现谍战题材,却是一次全新的艺术探索。

  该剧经过两年的选题孵化研讨,主创团队多次赴上海李白烈士故居、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地采风考察,搜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去年11月,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选题正式立项,主创团队在故事原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穿插了许多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故事。

  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里,李侠的身份不再是同名电影中的杂货铺老板,而是一位报馆的工作人员。报馆是当时信息集合的中心,很符合地下工作者的工作需要。于是,敌我双方的交锋集中在报馆里,剧情由报纸的头版新闻一步步推进,线索围绕记者拍下的几组照片展开,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从今年8月《永不消逝的电波》启动排演至今,整整125天,年轻的主创团队几乎都在早九晚十的高强度排演中度过。12月2日,这台舞剧在江苏太仓大剧院首次带妆彩排后,立刻进入最后的联排。一个舞蹈动作、一次舞台走位、一束定点灯光,乃至旗袍的颜色、投影出现的时间……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扣细合。

  《永不消逝的电波》21日晚正式亮相,记者发现剧情变得更紧凑,演员对情感的拿捏更准确。上半场节奏相对舒缓,舞蹈抒情、优美,同时也埋下一条条暗线;下半场陡然加速,谜底一个个揭晓,让人有点喘不过气。相比之前的彩排,试演版调整了结尾部分的处理:“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的经典台词以影像的方式再现;解放的消息铺天盖地地传来,市民捧着报纸奔走相告……上海,天亮了。

  一场信仰的洗礼,青年舞者“无年龄差”出演革命先辈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可以说是80后撑起一台戏。领衔主演王佳俊、朱洁静出生在80年代初,舞台上都是青年演员,连编导韩真、周莉亚也是80后。而李白烈士牺牲时年仅39岁,与这台舞剧的主创人员几乎同龄。

  让年轻演员出演同龄的英雄人物,是上海歌舞团的又一个大胆尝试。“无年龄差”出演,年轻人更容易入戏,他们展现出英雄的普通人那一面,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三十多岁的年纪,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却已经定格。”李侠的饰演者、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王佳俊告诉记者,剧中塑造的革命者更像普通人,他们有痛苦,也有不舍,但因为有信仰,所以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在创作过程中,两位80后女编导韩真和周莉亚把自己完全投入角色,几度落泪。她们希望这台舞剧能吸引80后、90后,甚至00后来看。“让新一代年轻人重温那段战斗岁月,读懂英雄们对党的忠贞和对信仰的坚守。”周莉亚说。

  一把精细的刻刀,细致入微地呈现老上海的独特韵味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融入了红色记忆和谍战元素,更借助舞剧的独特表现形式,把石库门、弄堂、马路、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的特色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舞台上。

  为展现老城厢的生活,剧中主要人物在设定上就体现了当年上海市民的各个阶层,从报馆员工、黄包车夫、卖花姑娘、旗袍裁缝到学徒工,塑造了地下工作者的群像。为还原老上海的独特韵味,所有的道具、服装均精益求精,大到道具床的颜色、材质,小到板凳、电话机都一一考据。第二幕,舞者们伴着《渔光曲》跳起“弄堂旗袍舞”,别有江南情趣,原来上海不仅有十里洋场,也有石库门里的烟火气。

  “从艺二十多年,我跳过很多舞剧,但真正属于上海本土的角色,我从来没有碰过。”首席演员朱洁静在剧中扮演李侠的爱人兰芬,她说这次演出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作为上海培养的青年文艺工作者,我能用舞蹈讲述发生在上海的这段故事,来呈现以李侠为代表的一群共产党人的气节,本身就有着一种精神上的契合。”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传承之美】从小曲到坐唱:突破传承之困

  • 优势栏目

    昆明云纺博物馆开馆 再现云纺历史与昆明记忆

  • 优势栏目

    郭存勇和他的雨花非遗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