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沂蒙山》再现沂蒙精神-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展演

民族歌剧《沂蒙山》再现沂蒙精神

2018-12-17 11:30:07 齐鲁晚报

  民族歌剧《沂蒙山》再现沂蒙精神

  “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16日,记者在山东省会大剧院看到了正在冲刺联排的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来自全国一流的创作团队,让这部歌剧在听觉、视觉上都呈现震撼的效果。该作品旨在全景展现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历史贡献,形象地揭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山东戏剧舞台作品只有高原没高峰的当下,历时两年多精心打磨的《沂蒙山》,追求的是舞台艺术创作的“高峰”水准。

  沂蒙精神

  这样代代相传

  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英雄传说,百万人民拥军支前,十万英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这里面有无数个普通女孩成长为革命坚定支持者的故事。《沂蒙山》就塑造了渊子崖“识字班”普通女孩海棠,在见证了敌人的凶残、狠毒,亲历了村民的英勇牺牲,被深深地震憾,从而迅速成长,挺身而出的故事。

  受革命女性夏荷的影响,海棠积极参加抗战,并抚养夏荷生下的女儿小沂蒙。几年后,海棠带着小沂蒙和自己的儿子小山子艰苦度日,却被闻讯而来的日寇包围。为了救下小沂蒙,悲痛万分的海棠只能让小山子逃跑引开鬼子,却被敌人一枪击中。抗战胜利后,部队回来了,海棠把小沂蒙还给了生父赵团长……《沂蒙山》通过海棠无私奉献、感人肺腑的故事,诉说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必将代代相传、永世留芳。

  打造山东戏剧舞台

  高峰之作

  该剧自2016年10月着手策划创作,剧组先后六次回到沂蒙山进行创作采风,多次走进省政府旧址、沂蒙革命纪念馆等地体验生活,反复重温革命先烈英雄事迹,为剧目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剧在创作过程中会集了全国一流专业团队,由王晓岭、李文绪编剧,黄定山导演,栾凯作曲,并邀请歌唱家王丽达、王传亮、张卓、金郑健、杨小勇、雷岩等饰演主要角色。为确保剧目创作质量,仅故事创意和剧本文本就经过十余次座谈研讨、九次重大修改,历时一年半才最终定稿。

  著名导演黄定山表示,“在中国人的内心情感中,沂蒙山的分量,我们都清楚。那是一段气壮山河的历史,是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所以,《沂蒙山》的创作主题,就是生死与共、水乳交融。”黄定山说:“我对《沂蒙山》有特殊的期待,作品不仅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而且参加人员达到200多人。在山东歌剧的舞台上不曾有这样庞大的舞台呈现,在我的创作中也不可多得。歌剧是代表了国家文化艺术最高水准的艺术形态,这样一部戏,我们把它呈现在中国的舞台上时,其实我们是想用歌剧这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态,来表达我们内心最热望的精神。”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桂林表示,《沂蒙山》的创作过程中,编辑、导演、作曲一开始就聚在了一起,避免了先剧本、再作曲、再导演的一般性操作。我们的创作全都是在一流的标准上进行的。“山东戏剧舞台艺术作品,是典型的有高原而缺乏高峰,《沂蒙山》的创作一开始奔着打造高峰的作品而去。”

  民族歌剧《沂蒙山》将于12月19日、20日在省会大剧院进行首演,随后还将赴福建参加全国民族歌剧展演、赴临沂举行《沂蒙山》“回家”专场演出。该剧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联合出品。

  本报记者 师文静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福建咏春拳马耳他受追捧

    近日,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借助部省合作资源,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下,选派国家级非遗项目福建咏春拳第八代传承人郑祖杰来到马耳他...

  • 崭新的气象

    40年革故鼎新,40年春风化雨,改革开放创造了惊艳世界的中国奇迹,也书写出气象万千的文化篇章。

  • 广州艺博会 非遗成亮点

    第二十三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3日落幕,4天时间成交额达7.75亿元。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别了,“川剧当代第一小生”

  • 优势栏目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 优势栏目

    “我向共和国献首诗”大型诗歌征集活动在京启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