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12年 “南海I号”考古面临的最大挑战竟是这个-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考古

出水12年 “南海I号”考古面临的最大挑战竟是这个

2019-06-04 20:05:33 南方日报

  出水12年!想不到“南海I号”考古面临的最大挑战,竟是这个……

  南海来的风温润潮湿,坐落在阳江海陵岛十里银滩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外观如一座外太空飞船,引人遐想。

  沉睡了800多年的南宋古船,在2007年采用全世界独创的整体打捞方案出水后,一直置身于博物馆的“水晶宫”内。自2013年全面考古发掘工作展开以来,这艘古船的传奇身世一点点被揭开。这归功于一个尽责的守护团队——由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方面专家组成的考古及文保团队。

  12年过去了,

  南宋古船是否安然无恙?

  为揭开古船身上的诸多谜团,

  考古、文保团队,

  又经历了哪些艰辛、攻克了哪些难题?

  南报君日前再次探营

  “南海I号”考古现场

  记录下了他们

  与古船厮守、攻克难题的分秒时刻

  整体打捞,世界水下考古首创

“南海I号”考古发掘现场。

  “水晶宫”巨大的玻璃幕墙,被反照成湛蓝色,融于海天一色间。

  “水晶宫”内,南宋古船“南海I号”在考古队员们的发掘中,缓缓苏醒。棕褐色木质船身从淤泥中裸露出来,800年古船真身跃然眼底。

  早上9时,“南海I号”考古队领队崔勇穿过栏杆,小心翼翼地来到考古作业平台上,周密地检查着考古队员的工作,在现场记录、调度着。从2013年全面考古发掘至今的6年多时间,考古队员们在这里奋战了上千个日夜。

崔勇正在指导考古发掘工作。

  如今,出水文物数量已超过16万件,精美和丰富程度超乎预期,14个船舱的文物清理工作已近尾声。古船隔板内,800年前船上远洋生活的蛛丝马迹依稀残存,传递无声的震撼。

  “直到今天我们才可以说,当初我们采用的‘整体打捞’方案是成功的。”崔勇指着古船底部裸露出来的完好舷板说,船底完整没有残缺,这印证了12年前的打捞方案是完美无缺的。

  2007年,“南海I号”采用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整体打捞”方案——连货带船打捞出水,这套“整体打捞”方案在全世界史无前例,以至于“水下考古之父”乔治·巴斯在观看了模拟实验后也称赞其“精妙”。方案整体耗资过亿,用一个重达500多吨的钢沉箱,将古船从海底兜住,再用“华天龙”号海上起重船将其打捞出水,这被当时国际水下考古界认为是难以完成的方案。

  直至2005年整体打捞方案确定前,考古界一直争论不休,国际考古界传来不少质疑声,许多专家仍然坚持“传统打捞”的意见。

  传统水下考古的模式,考古队员们需要不断潜至水深24米“南海一号”所处的位置,在能见度极低的环境下将文物一件件提取上岸,大量历史信息极易流失。

  “只有‘整体打捞’方案才能最大限度提取古船的历史信息。”崔勇回忆说,这是专家们坚持选择这一最冒险方案的原因。但是,其实施难度之大,仍让许多专家忧心忡忡。“当时有专家给予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将载满易碎瓷器的古船完好打捞出水,就好比用铁篮子从水底捞出生鸡蛋那样难,简直是天方夜谭。”

  整体打捞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是要在20多米深的海底淤泥中为沉箱穿底梁。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海底,从古船底部穿底梁,好比是“海底穿针”。稍有不慎就会伤及800年古船。

考古发掘现场。

  果然,在穿第一根底梁时就遇到了阻力,由于海底淤泥极其坚硬,仅穿过一半便发生变形。为此,现场负责人和工人几天几夜没有睡着。最终,专家们在钢梁上安装了高压喷口,利用高压水泵对淤泥进行即时冲刷,花费13天时间才将第一根梁安装到位。

  之后,35根底托梁在一个多月时间内顺利穿过沉箱底部,最终由号称“亚洲第一吊”的“华天龙”号起重机吊船将载满货物的古船连同凝结物、沉箱共5500多吨重,整体打捞出水。

  正是因为广东文博考古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打捞团队的科学严谨,最终造就了这一在外界看来“不可能完成”的项目,它也被载入世界水下考古史册。

  数字化发掘可逆向复原

  崔勇黝黑的脸庞,带着海风的气息。

  作为中国第一批正式的水下考古队员,崔勇最初学水下考古就是因为“南海I号”。为了跟进“南海I号”,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博物馆举办了第一期水下考古培训班,接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1位学员,崔勇就是其中一员。2001年,他第一个潜入深海,在海底摸到了“南海I号”。

  “与纯粹水下考古模式不同,‘南海I号’的整体打捞方案决定了它的发掘方式也必将是前所未有。”崔勇说,“南海I号”被打捞上岸后,在水晶宫里又“沉睡”了6年。在这艘沧桑的古船面前,再有经验的考古专家也成了“新手”。如何完好无损地发掘文物、保护古船,专家们都拿不定主意。

  “‘南海I号’考古发掘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要走前人未走之路。”崔勇说,古船进驻“水晶宫”后,专家原本设计了三种考古发掘方案——“全水”“全干”“半干”,顾名思义,选择古船在海水中浸泡不同的程度和体积。

工作人员正在清理船舱内部。

  “最终我们做出了一个可逆的方案。”经过三次全国专家论证会,反复推敲,三个方案最终磨合成为一个——在类似陆地考古的保水模式下开展文物发掘,让船体在露出水面1米高的状态下进行发掘,即使出现问题还可以重新灌入海水恢复到先前的状态。

  这一方案,最大限度地结合了陆地考古和水下考古的优点,便于最大程度地提取古船的历史信息。

  考古平台上,一架巨型天车罩住古船,天车中央搭载了一台三维激光扫描仪,对着船舱内进行“无死角”拍摄。好似一个巨大的“扫描仪”,考古队员每发掘一层,天车就来回“扫描”一次。这些详尽的数据信息最终汇总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让“南海I号”的所有考古工作可“逆向复原”,弥补了考古可能带来的“缺憾”。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取古代信息,考古队创新性地引入“浮选法”,把遍布船舱的淤泥通通进行浸泡、筛选,不错过任何蛛丝马迹。不仅筛出了直径仅有0.3-0.5毫米的小金珠,更发现了猪、羊、狗、鸡、橄榄、荔枝等动植物残骸。

  这些细小且琐碎的文物遗存,如同线索一般勾连着古人的生活画卷。考古队借鉴“聚落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来综合破解关于这艘古船的众多谜题,比如船舱中发现的一片盖在瓷器上的平整木板意味着当时的船员、商人或许就是睡在货物之上,“蜗居”在几平米的小隔间内。

  在崔勇看来,考古工作者面对的最大悖论是“最大限度地提取,也意味着较大程度的破坏”。“我们希望,今天怎样从古船上取出文物,未来还要能原样装回去。”崔勇说,“南海I号”从最初发现到全面考古发掘,虽然中间相隔了几乎20年,但等来了更先进的考古理念。“我们发掘的最终目的不是文物,而是最大限度地还原古代生活。”

1 2 共2页

编辑:高爽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2019年5月21日15时59分迎来“小满”节气。

  • 中国旅游日:文旅融合 美好生活

    中国旅游日,是每年的5月19日,非法定节假日。该节日起源于2001年5月19日,浙江宁海人麻绍勤以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的名义向社会发出设立“中国旅游日”的倡议。

  • 世界读书日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让我们再次聚焦阅读。如今,阅读已不再仅仅是打开一本书,科技发展,让阅读的世界无比宽广,出现更多可能。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2019年美国书展开幕

    5月29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2019年美国书展上,参观者排队领取新书。 当日,2019年美国书展在纽约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500多家展商参加本届书展。美国书展是北美地区规模最大的书展之一,除展销推介最新书籍外,还举行作者签售、书籍出版论坛等多种活动。

  • 千年“丝绸之源”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5月29日无人机拍摄的八里店镇潞村古村落。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潞村是湖州东部有着千年历史的水乡古村落,从2018年开始,潞村启动“古村落风貌整体改造工程”,通过保护性修缮,打造农文旅融合的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让千年古村落焕发出新活力。

  • 螃蟹博物馆落户厦门文艺渔村

    5月28日, “神奇的盔甲武士”螃蟹博物馆在厦门曾厝垵文创中心开馆,上千只从澎湖而来的螃蟹标本集中进行展示。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国际博物馆日:小学生亲手熬膏 体验“匠人精神”

  • 优势栏目

    青岛海洋国际音乐季将于8月2日开幕

  • 优势栏目

    “舞动青春 放飞梦想”五一职工文艺汇演圆满落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