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用过的那种虎符在广州也能看得到虎符-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考古

信陵君用过的那种虎符在广州也能看得到虎符

2018-11-14 09:29:12 广州日报

  传用千年的虎符 正是“合同”的起源

  按杨泓的说法,中国古代,将虎视为“山兽之君”。又因它凶猛,故被视为武勇的象征,早在史前时代的良渚时期,出土的玉钺上就有神人骑虎的图像作为装饰。虎还常用来作为军器的名称,例如武将的营幕称“虎帐”“虎幄”,遮护营垒的障碍物称“虎落”,明朝时还将一种形体短粗的火炮称为“虎蹲炮”。发兵符节称为“虎符”“虎节”也是这种传统的具体表现。

  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分成两半。一半留京师,一半发给有关地方长官,上面用篆书刻写了“一、二、三、四、五”等字样。王国维《屯戍丛残考释·杂事类》说:“汉晋兵符,每字中分,以为合符时验。”当中央王朝或地方需要调动军队时,就派使者去合符。你知道现代词“符合”吗,就是这样来的。

  现在我们常觉得,有了虎符就是有了王命,就可以随意调动军队,其实并不是这样。兵者生死大事,制度极为严密,调兵程序在历代都很复杂。虎符的使用,一般要配合玺书或者诏书。虎符是发兵的信物,但因为它无法明确统兵长官的职权和任务,所以必须由诏书加以确认,以免造成统兵者滥用权力,危害治安的后果。信陵君窃符救赵,持如姬冒死窃出的半边虎符亲赴前线统军大将晋鄙的大营,但因为没有诏书,晋鄙怀疑,不肯交出兵权。不得已,信陵君让朱亥以巨锤击杀晋鄙,之后才能拣选精兵,击退围攻邯郸的秦军。

  同时,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方能出兵,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将军叛乱。

  隋朝时,虎符改为麟符。到了唐代,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废止虎符,改用黄铜做鱼形兵符,称为“鱼符”。武则天当朝后改为“龟符”,中宗年间又恢复为鱼符。鱼符也分左右两半,中缝处刻有“合同”两字,分开后,每半边符上只有半边字,合在一起才见完整的“合同”两字,所以又称此符为“合同”。后代签约,一式两份,中盖骑缝章,双方各持一份凭据,这种凭证统称为“合同”。其源头即在此。宋时期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从先秦至宋,虎符的使用长达千年以上。

  穿过猛虎的身影 仿佛听到遥远的楚声

  不少学者都指出,从纹饰、文字等方面看,南越王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虎节与楚文化似有渊源。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专家们指出,现出土的节多在楚地,有1967年安徽寿县发现的“鄂君启节”;1946年在长沙发现的铜龙节。此外,唐兰先生曾记载有“王命命传赁”铜虎节,与长沙出土的龙节铭文相同,而造型却与南越王墓的虎节极为相似,据传其出土于楚最后的政治中心寿春(今安徽寿县)。可以确定,南越王墓的虎节是典型的楚器。它也是国内仅存的一件错金虎节,属于孤品。

  这件虎节是怎样来到粤地的呢?有学者推测比较大的可能有两种:一是据《史记·南越列传》记载,武王赵佗曾“攻长沙边邑”,虎节疑为赵佗攻占楚国旧地时所获,传至文王赵胡时成为随葬品;二也不能排除战国时代楚国势力已逾越岭南的可能性。

  南博馆的专家们介绍,南越王墓中出土的文物,表现出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影响的特点,其中楚文化因素是最显著的方面之一。与铜虎节同出的南越王墓中其他的多件金属器,以及墓葬形制、墓中壁画的卷云纹图案等,都是佐证。

  楚文化“从春秋中期开始便领异标新,与中原文化趋争先,并有后来居上之势”。南博馆中展出的一件铜鼎,是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唯一东周楚式鼎,应该是战国时期的楚王室重器。学者们推测它与秦军的南下有密切关系。展出的铁器如铁锛、铁斧等,都具有鲜明的战国楚器特点,应该是来自楚地。展出的大批铜镜和中原各地战国时期的铜镜在铸造工艺、纹饰图案等方面都基本相同,尤其和“楚式镜”更为相近。楚国是战国时期铜镜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根据现在的考古资料判断,楚地铜镜应该是在秦末汉初大量输入岭南地区的。(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1 2 共2页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刘野在荣宅“寓言叙事”

  • 优势栏目

    西戏,正在成为这些杭州人的生活刚需

  • 优势栏目

    中国书法讲座在纽约受欢迎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