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文化方言是乡愁 湘鄂赣皖学者共话方言传承-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考古

方言是文化方言是乡愁 湘鄂赣皖学者共话方言传承

2018-06-25 13:55:36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讯(记者别鸣、通讯员刘虹)6月24日,在湖北省图书馆,湖南工业大学教授陈山青、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汪国胜、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颜森、安徽师范大学讲师徐建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湘鄂赣皖4省方言文化,吸引近千市民前来聆听。“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4位学者解读了各省方言的语言特色、发展历史和当前的保护利用情况,并通过方言展示地域文化的异同。

  湖北省“语言资源保护”项目首席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汪国胜介绍,湖北方言内部复杂,境内的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和赣语都各有特点。比较突出的,构词方式上有的跟普通话语序相反。

  汪国胜介绍,从地域文化看武汉方言,比如“拐子”,原指拐卖人口的骗子,又指“老大”“大哥”“头目”。“扁担”,指码头工人。这些都反映了老汉口的码头文化。又如“一末带十杂”,原指戏剧行当,后转指戏剧演员底子硬,功夫好,10种行当都能演,现在常用来指身兼数职或同时做几件事。再如,“撮虾子”比喻赚小钱,后来意义延伸,指捞外快;“起篓子”指赚大钱,反映武汉的商业文化。

  湖南工业大学教授陈山青,目前主持湖南方言调查“响应”计划学术项目。她介绍,这个项目是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汪涵全程资助465万元做的,也是全国第一个由个人资助的方言保护项目。汪涵称,自己在湖南卫视工作20年,常常情不自禁地使用家乡话,因为全球6000多种方言正以每10天消亡1种的速度在消失。

  专家们认为,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每个人身上的语言印记,也是一种乡愁记忆。因此,方言是文化心理认同的重要符号,对于推动地域文化发展、人们情感融合有积极意义,是值得重视和保护的地方文化。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电影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 优势栏目

    家庭写真进矿井 巷道办起摄影展

  • 优势栏目

    蒲剧《尧颂》再现尧文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