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苦难而生 法国艺术家妮基·圣法勒的艺术与一生追逐-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创意

跃苦难而生 法国艺术家妮基·圣法勒的艺术与一生追逐

2019-03-07 15:44:25 北京晚报

  《娜娜喷泉(黄色)》

  绘画作品 100.5×90cm 丝网印刷 1989-1990

  这个喷泉以她丰满的乳房和神圣的牛奶来滋养人类,随着水的不断更新,象征着长寿和生命的灵丹妙药。

  《格温德林》 雕塑雕刻

  262×200×125cm 1966-1990

  圣法勒以朋友克拉丽丝的怀孕为灵感构思出了最早期的《娜娜》。它展现了妮基认为代表“多产”的一种女性身形。

  《代际椅》 雕塑雕刻

  144×170×181cm

  聚酯漆 1998

  在晚年,圣法勒更加重视与家人共度的时光。《代际椅》定格的便是她与重孙温馨的瞬间。

  ▌高鹏

  □编者按

  正在今日美术馆一号馆举办的《妮基·圣法勒——二十世纪传奇女艺术家及她的花园奇境》展览自2018年11月23日开幕以来,迅速成为北京艺术界的焦点。妮基·圣法勒(1930-2002)是法国国宝级艺术家,其在艺术上成就不输毕加索、安迪·沃霍,但在中国的知名度却远不及他们,此次展览作为圣法勒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让中国观众得以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位传奇艺术家。

  展览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圣法勒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重要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表演艺术、观念艺术、大型公共艺术及电影领域的实践。展览一经推出,引发了巨大反响,每日参观人流不断,高峰时甚至达近2000人/天。著名艺术家隋建国、展望、喻红、姜杰、肖鲁、向京、陈曦等纷纷前来参观,并表达对圣法勒的喜爱;过百家媒体以多元的方式给予了关注、报道;更有演艺界名人尚雯婕、孙茜、麦子、陈燃、李斯羽、张博等亲临现场,为Niki打call。

  20 世纪主流的艺术评论是以“风格化”书写艺术史,艺术家需进入一个流派或者一种风格,才能被书写。圣法勒不属于“风格化”的艺术家,并非靠技法、技巧进行创作,而是靠情感。这大概也是其作品虽然流传甚广,名字却没有被广为熟知的原因。今日美术馆意识到“情感流”的重要性,布展时采用作品与纪录片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生动地看到艺术在其一生的不同阶段中发挥的作用。

  圣法勒的作品让人感到欢乐,实际上,这是在痛苦的基础上建构的欢乐。她曾经被性侵、婚姻出现矛盾、遭受疾病困扰……很多人看到Niki的作品后都流下了眼泪,因为体会到这并非表面上看到的欢乐,而是如凤凰涅槃,是在痛苦中长出的美丽和自由,但却鲜艳无比。

  在这个展览接近尾声之际,本版特邀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撰写文章,以传奇女艺术家的艺术人生,引大家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艺术在我们的生命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

  ❶以艺术救赎生命

  1930年,妮基·圣法勒出生于法国一个天主教家庭,两三岁时跟随父母移居美国,父母将她送入女子修道院学习,严格的天主教教育反而不断激发圣法勒反叛和不羁的个性。在她18岁时,未征得家人的同意,她与诗人哈里·马修斯成婚,生下女儿后移居巴黎。在巴黎一边做模特,一边踏进她曾拒绝的资产阶级生活,24岁时因家庭生活的琐碎和她童年所遭受父亲性侵的阴影,使她遭受了一次精神崩溃,医生鼓励她用艺术来治疗和排解她心中的郁结,如圣法勒所说,“我需要它(艺术)来拯救我,艺术对我来说是必需品”。从此艺术成为圣法勒心灵的救赎,也逐渐使她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

  圣法勒从未接受过学院艺术训练,但在马蒂斯、毕加索、波洛克、劳森伯格等艺术家的影响下,她的绘画创作开始有了自己的面貌。圣法勒作品中带有隐喻的人物及符号成为视觉的中心,比如在《风景中的粉色裸女》(1959年)这件作品中,挥洒的点迹象征着自由,拼贴的教堂预示着等级森严的制度,弹琴女巫周围的蛇和混乱预示着危机,而女性的力量和自觉在早期作品中已经有所流露。同时,在她的画面中也存在着两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是对暴力和混乱的恐惧,另一方面是对娱乐和生活的向往。

  圣法勒真正进入公众和艺术世界,是通过她1961年在巴黎J画廊上展出名为“Tir”(法语译为“射击”)的绘画作品。她把装满涂料的聚乙烯袋固定在木板上,用石膏覆盖。随后亲自或者邀请观众射击。五彩的颜料顺着白色纹理流淌下来,在画布上形成抽象的“绘画”。从1961年到上世纪70年代初,圣法勒进行了二十多场射击艺术的表演。那些兼具绘画、雕塑和表演艺术的现场,被称为是“没有死者的谋杀”。而她“射击”的行为既是对自身遭遇的宣泄,又是对当时社会性别歧视与不公的讽刺。由此,圣法勒成为欧洲“新现实主义”的唯一女性成员,这个组织中还包含让·丁格力(著名的瑞士艺术家),后来他成为妮基·圣法勒的第二任丈夫,也是她非常重要的艺术支持者和艺术伴侣。

  ❷温暖明亮的娜娜形象

  丁格力不断鼓励圣法勒的创作,1963年冬天,圣法勒和丈夫丁格力一起离开美国,迁居巴黎南部一个小城的旧公寓,这时告别“射击艺术”的圣法勒开始专注于女性的各种社会角色:新娘、分娩者、妓女等。女性在当时被定义得十分狭隘,作为妻子与作为母亲是她们唯一的“职能”。圣法勒在这个系列作品中,一方面表达自身对于这样生活的抗争与脱离,另一方面用新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将“圣洁”却浑身爬满婴儿玩偶和各种琐碎之物、千疮百孔的“新娘”形象暴露于公众视野之下,去反对婚姻强加给女性的束缚,激发女性对自身社会地位的思考。

  1965年,圣法勒开始着迷于刻画一种全新的形象“娜娜”,以此表现女性的光鲜自由。与早期的苦难女性形象完全不同,“娜娜”的灵感来源于怀孕的女性,她们性感圆润、色彩明亮、动态张扬。曾做过模特的圣法勒深知“苗条”对女性的束缚,所以在富含丰腴曲线感的“娜娜”中,她表达任何身材的女性都是美的。“娜娜”让人关联到远古母系氏族的女性崇拜,又叠加了法国式的浪漫和美国式的自由。她们挣脱社会强加于女性的锁链,主张女性普遍赋权。早期的“娜娜”主要使用纸浆、羊毛、织物和丝网制作,随后结合了新合成材料如聚酯。“娜娜”的体量也得以数倍放大。在所有的“娜娜”系列作品中,其中最著名的一件作品是1966年圣法勒与搭档丁格力及艺术家乌尔特维特合作,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现代美术馆创作的一件巨型雕塑《Hon》(瑞典语译为“她”)。长达27米,宽9米,高6米的“娜娜”被设计成一个平躺着的女人体,入口位于雕塑双腿之间。建筑内部又设有“天文馆”、“牛奶吧”、“假画博物馆”和“电影院”,被人称为是“临时大教堂”。在作品存在的三个月展期中,共有十万观众前来参观。它的创意、不可复制性及所引发的热议,使它成为艺术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而“娜娜”系列中唯一具极端讽刺的是《吞食的母亲》系列作品,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也是她父亲去世之后,出于对她母亲形象的思考和表达,这个系列的作品以成熟的女人为主题,呈现出一幕幕贪婪、阴郁和充满欲望的母亲形象,让人回想起梦魇中邪恶女巫。圣法勒很坦然地说,这个形象的出现也有她自身的批判,她也不是一个好的母亲。《吞食的母亲》这个系列极具讽刺的母亲形象在当时并不被世俗所接受。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榜样的力量——雷锋精神国际公益海报设计邀请展”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启幕

  • 优势栏目

    “中国梦·劳动美”第六届全国职工摄影展征稿启事

  • 优势栏目

    草原号动车“闹元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