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2019:茅奖、罪案小说、人道主义以及“铁西区”-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图书

文学2019:茅奖、罪案小说、人道主义以及“铁西区”

2019-12-27 07:48:32 北京日报

  《人,或所有的士兵》

  与此同时,在这一自然年度内的长篇小说领域,出现的却是一种带有突出人道主义特点的创作现象。举凡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阿来的《云中记》、蒋韵的《你好,安娜》、陈希我的《心!》、麦家的《人生海海》、张庆国的《老鹰之歌》、杨好的《黑色小说》、马笑泉的《放养年代》等,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均可圈可点。

  且让我们具体来看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作为一部战俘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家的主要笔墨肯定也就集中在了对这座D俘虏营日常生活状态的书写与表达上。如果说作为一位战士本身在战争中的遭遇可谓是生死旦夕的无常的话,那么,作为一名战俘,置身于仍然在进行过程中的战争中的命运,简直就是如同蝼蚁一般地可悲复可叹了。一方面是简陋到极点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则是战俘营管理者们毫无顾忌的打骂侮辱乃至于可以随随便便地致战俘于死地的暴力行径。也因此,正如同有批评者已经指出的,身处如此一种特殊境地中的如同郁淑石这样的战俘们,其最根本的精神特点,就是某种简直就是莫须有的生存恐惧感的生成:“在邓一光笔下:郁淑石固然是俘虏,但还谈不上背叛;他有时苟且,但从不出卖同伴;看上去软弱,但又常以一种‘自虐’的方式为难友争取着微薄的权益……在作品中,邓一光丝毫没有在精神层面主观肆意地拔高战俘的精神意志,而只是合符逻辑地去想象处于长期极度饥饿和高度恐惧环境中的不同个体会何所思何所为?于是,在郁淑石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恐惧,从一种恐惧到另一种恐惧,他作为正常人的生活感官已被战争切割得体无完肤,就像是战争机器制造的一个社会残次品。”只要是熟悉邓一光战争题材作品的朋友就都知道,他此前的书写既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更表现出了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以我所见,能够从当年那样一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浓得化不开的英雄主义情结,跨越到《人,或所有的士兵》这样一种“去英雄化”之后的对于战争中恐惧与软弱情绪的真切书写,所充分见出的,正是作家内心深处一种难能可贵的人道主义悲悯情怀。

  “铁西三剑客”

  最后要谈及的,是与标题中的“铁西区”紧密相关的一个文学现象,叫做“铁西三剑客”在中国文坛的异军崛起。与“铁西区”存在着密切关联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东北工业在所谓市场经济时代的急剧衰退。查阅百度,关于“铁西区”,给出的首先是这样一段地理性的信息交代:“铁西区,隶属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沈阳市的中心城区,老城坐拥一环二环繁华地段。新城位于三环四环地区。铁西区北临皇姑区、于洪区,西接辽中区,东与和平区、苏家屯区接界。总面积484平方公里,人口91万,享受市级管理权。”

  而在百度中的“王兵导演纪录片”这一辞条中写到:“《铁西区》导演王兵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该片是他的导演处女作,投资60万元人民币、耗时18个月拍摄,素材带有300个小时。单枪匹马用一台小的DV摄影机完成全片拍摄的王兵每天早上8点,和铁西区的工人们一起上班,晚上12点多或2点多回家,拍到了很多班组。时间长了,他融入工人们中间,拍摄由此进行得非常自由、顺畅。”“《工厂》长达近四小时,记录该重工业区三家大型工厂最后阶段的正常工作和拆除,中间大段的是工人的劳动、休息、争斗、洗浴、疗养、娱乐、嘱托、抱怨、彷徨、愤怒、热情、无奈、绝望、焦虑、感伤。”尽管我们不知道百度的书写者是否已经注意到了以上两个辞条之间的自相矛盾处,但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却是以“铁西区”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些年来的急剧衰退。

  与“铁西区”本身的经济衰退,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文学界所谓“铁西三剑客”的异军崛起。具体来说,“铁西三剑客”乃是指这一两年来以其小说创作而特别引人注目的双雪涛、班宇以及郑执三位。由于他们都出生在“铁西区”,而且年龄相仿,所以便被文学界称之为“铁西三剑客”。这里,关于他们的具体作品我并不想展开讨论,我最感兴趣的一点,是原本一直自由生长的“三剑客”的被收编方式。或许与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人性极强的事业紧密相关,“三剑客”的小说创作原本都是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但就在他们差不多已经成名的时候,却被现行的文学体制收编后标志为“铁西三剑客”。面对这种多少显得有点奇特的文学现象,不知道他们三位当事人所持有的是什么样的心态?而这样的收编与标志,对于他们各自的文学创作是否会产生微妙的影响,还有待于未来的解读。

  王春林,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

1 2 共2页

编辑:郑鑫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 始惊三伏尽 又遇立秋时

    经历了一段时间夏季酷热的考验后,8日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 2019七夕:过好中国的“情人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是柔情似水的七夕,这是佳期如梦的七夕。这个传承千年的节日,绵延着中国农耕文化中最温柔与浪漫的那一页。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多彩晋绣

    近日,一场以“母亲的花——民间晋绣”为主题的晋绣展在太原美术馆展出。

  • 我国首家综合性桥梁博物馆开馆

    12月18日,观众参观桥梁模型。

  • 用匠心雕琢光影的摄影人

    摄影术发明180周年的今天,科技日新月异。拍照成了最平凡的小事儿,获得一张照片变得轻而易举,随时随地在社交网络以几何级数速度传播,“瞬间变永恒“使专业摄影师更加突显其专业性。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全民阅读中的那些人

  • 优势栏目

    “须弥福寿”展亮相故宫

  • 优势栏目

    “红旗”猎猎舞动俄罗斯旋风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