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科幻本身是一种现实主义-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图书

韩松:科幻本身是一种现实主义

2019-02-15 21:13:32 北京晚报

  【专访】

  书乡:您和刘慈欣都是比较早期的科幻作者,书里很多作品都写的是宇宙、太空这样一些话题。而现在很多80后作者,会更多处理人工智能这一类问题。科幻这种文体最奇妙的是和现实有种同步性。

  韩松:对,他们肯定是要触及他们最熟悉的问题,有些80后甚至90后作家写人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写得非常好,文笔好,理解和反思也深,真是让我们望尘莫及。人跟非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果把机器人三定律换到人身上来会是什么样?他们都在想这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很快就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很多年轻人宅在家里边,只需要面对一个机器就能生活下去,科幻思考的命题跟他今天的和未来的生活可能更接近。对未来的担忧也在这一代作家身上非常明显地反映出来,社会只关注到技术发展带来的商机,但科幻已经提早一步在忧思。现在好多80后写的科幻,都是可以拿出去和世界对话的作品。

  在前三个科幻热潮中,当时人会觉得是个比较远的世界,但现在人人已经活在技术创造的世界里面了,这世界以后怎么发展,可能会有哪些问题,读科幻就可能得到一些答案。《北京折叠》就是这样,通过技术创造一种奇观,把大家身边最想要解决的某些问题放到表面上来。科幻小说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现实主义文学,幻想成分也是一种逻辑上的现实,只不过是描写发生在未来的现实,这和魔幻、玄幻不一样。

  书乡:有次听郝景芳提到说,科幻小说里面会写到一些很悲观的东西,包括对技术的忧虑、对未来的担忧等,但作为科幻作家,他们本身是对科技前景感到非常乐观的。不知您是不是也是这样?

  韩松:是,一种交织的情绪。科幻作家对科技发展前沿比一般人更关注更了解,能看出来科技将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但同时也恰恰因为更了解,熟悉那些他们描写过的理论比如大过滤定理,他们的悲观也比平常人更大一些,会更早预知技术可能带来的巨大毁灭,所以有很多科幻描写世界末日。但正是因为描写了这些悲观的、黑暗的、毁灭的一面,可能恰恰会提醒人们今后如何去避免发生。有人说,正是因为有了《美丽新世界》这样的反乌托邦作品,才令人注意到技术的危险。比如说我接触过一个无人机企业,说今后要把无人机普及到每个普通人的手上,但科幻作家会想,如果一群坏人同时操纵几十架无人机撞向城市里面的大楼,会是什么结果,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防备?这不是企业考虑的问题,但这是科幻考虑的问题,体现出预警的作用。当然科学家会看得更远,科幻作家是想得更多。

  书乡:您曾提到“科幻是国家现代化的晴雨表,大国崛起雄心的表达”,科幻和政治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强关联?

  韩松:的确,大国的崛起阶段都伴随过科幻热,小国没有,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科幻诞生在英国,英国出现科幻热的时候,正是它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时候。然后是法国,法国也是大殖民主义帝国,所以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就反映的是法国在世界上的征服和探险,比如《海底两万里》、《气球上的五星期》。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的科幻也发展起来了,而在一战、二战之后,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科幻大国,上世纪50年代他们的科幻黄金时代一直持续到现在。70年代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和现代化飞速发展,科幻小说和科幻动漫也非常有影响力。

  原来我们只是说科幻是想象力的代表,有想象力、思想解放的国家,才会有科幻。现在来看,一个大国到了它要崛起,有一种上升进入到世界舞台中央的雄心意志的时候,会伴随科幻的兴起。现在科幻热又转移到中国,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不然不可能产生《三体》那样巨大气魄的、把整个宇宙纳入视野的作品。

  书乡:我们小时候看《小灵通漫游未来》这种作品,里面会寄托对未来国家富强的一种希望,现在的科幻是不是渐渐能从中解脱出来,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韩松:以前的科幻都比较直接,像晚清的《新中国未来记》等作品,会直接描述未来的国家和政治会怎么样,比如中国会成为一个大国,把别的国家都给灭了、统治世界等等。上世纪50年代的作品会写科学技术、物质非常发达,人们不愁吃不愁穿。现在的科幻跟那时候不一样,有更独立的审美价值,很多会描写在大的宇宙背景下和技术变化背景下个人的命运、人性的变化和伦理关系的改变。

  科幻能不能成为一个更大众的品类还是有待观察,因为技术的门槛会越来越高。读一本科幻小说的难度不亚于一场思想实验。在我理解,科幻小说是延续了一种上世纪80年代对人文精神的思考、对社会面临的最尖锐的问题的思考,当时没有完全思考完的,现在科幻小说捡起来再重新思考。这本身不是大众的东西。

  书乡:前段时间您和刘慈欣一块编了一本《给孩子的科幻》,在您看来,什么科幻是适合给孩子看的?

  韩松:我们觉得任何一个科幻作品都可以给孩子看。我们自己当时对科幻感兴趣、写科幻的时候,也就是小学生初中生,现在的孩子比那时候还早熟。这本书我也听到一些反馈,有些我们甚至都觉得理解不了的,十岁的小孩却会对那个世界很入迷。每一个人都是孩子,有一颗孩子心,只是他长大之后这颗心被社会慢慢掩埋了。探索自由,探索无限,冒险好奇,本都是人应该具备的东西。

  从我的阅读来看,只要把世界上比较经典的科幻小说都读一遍,几乎就会把现在技术基础上的种种未来可能性都预见到了。从以往的情况看,科幻写到的,也都能在现实中获得回应。为什么孩子要看科幻?孩子看了,会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有提早的准备,他们会拥有一个未来的维度。

1 2 共2页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贵州丹寨:文艺下乡迎新春

  • 优势栏目

    临沂第二届全市职工迎新春文艺晚会举行

  • 优势栏目

    全总文工团为北京山水民乐艺术团提供艺术指导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