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科幻本身是一种现实主义-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图书

韩松:科幻本身是一种现实主义

2019-02-15 21:13:32 北京晚报

  当科幻热潮来到中国……

  韩松:科幻本身是一种现实主义

  ▌张玉瑶

  春节期间,改编自刘慈欣原著、看起来一脸“灾难相”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有些出人意料地领跑了电影票房,成为现象级事件。富有家国情怀的中国式科幻情节、不输好莱坞的工业制作,让满怀信心的人们开始预言: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到来了。

  是不是元年还有待观察,但科幻界早已产生了最剧烈的化学反应。在此前对科幻作家韩松的采访中,韩松就曾真诚地表达过对这部电影的期待,而且是站在整个中国科幻能否“一战成名”的立场上:“中国还没拍出过真正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或许能揭开序幕。如果能够打开(这一块),还会引起新的科幻热潮,更加引发关注。科学、想象、未来,都是过去一百多年中华民族丢掉的东西,或者没有好好捡起来的东西。”

  1月20日,在“未来事务管理局”的组织下,韩松第一时间观看了还未正式上映的《流浪地球》,和刘慈欣、陈楸帆、郝景芳等其他科幻作家们一起。回来后,又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写了观影记。字里行间,透出他发自内心的兴奋:“这部电影,比起工业化国家日本、韩国的真人科幻片,比如《日本沉没》和《汉江怪兽》,要高至少两个档次。它也足能跻身好莱坞一流科幻片行列,这是没问题的。”另一头,也暗自松了口气:“之前害怕如果拍糟了,会影响今后的科幻电影信心,包括投资可能都不愿意进来……今后要做的,至少是不能低于《流浪地球》的高度。”

  从《三体》开始,到《北京折叠》、《流浪地球》,一向视为小众类型文学的中国科幻越来越多地“出圈”,和国家表述联系在一起。这一代的中国科幻作家似乎很有种使命感,韩松也不例外,而且是其中比较特别的一位。这要从他的身份说起——韩松是科幻作家,得过银河奖、星云奖,是当代中国科幻“四大天王”(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之一;同时,他也身任新华社对外新闻部副主任,一位国家通讯社的正局级领导。人们总是很好奇幻想的奇谲和新闻的谨严如何能统一在他身上,又或者新闻工作对科幻写作是否有什么影响,但韩松只是坐在新华社大楼的会议室里,用很温顺的表情和语调想一想说:“新闻工作的确跟别的工作不太一样,但这对科幻不是决定性的……”

  然而不难觉察到,这两个影子时不时会重叠在一起。他的小说中时而闪现对现实的投射,譬如灵感脱胎于汶川地震的《再生砖》,写建筑师用废墟制造新型建筑砖头,那里面有死去的人的灵魂和民族的精神创伤——韩松认为,科幻里也应该加入些社会和时代的因素。而与他对话时,亦可以感到,作为新闻工作者的韩松对中国科幻显然有一种更加宏观的视野和对现实的敏锐捕捉,他将其与现代化、大国崛起的命题并置在一起观照。按照他的总结,中国发生过四次科幻热潮(分别是在晚清、上世纪五十年代、八十年代和现在),每一次都伴随着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渴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而最近这一次,在他看来,“中国真正的现代化来到了身边,且融入了全球化”。他会随口但精确地举出一个重要时间节点:2010年是《三体》三部曲成书的年份,同时该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三体》和《北京折叠》这些作品的产生不是偶然的,科幻是个精神的东西,一定是跟经济基础有关系的,然后这些作品的产生会进一步带动科幻热,甚至带动整个社会对未来的关注。”

  1965年生于重庆,韩松在青少年时赶上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那波科幻热潮,《小灵通漫游未来》、《珊瑚岛上的死光》等都是风靡一时的作品,韩松迷住了,“看到它们就像今天年轻人看到《三体》一样,居然还有那样神奇的一个世界”。1982年上高中时,韩松写了他第一篇科幻作品。1991年,他的小说《宇宙墓碑》得了“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大奖”特等奖,同年研究生毕业进入新华社,几年后出版的两部长篇小说《火星照耀美国》和《红色海洋》奠定了他在国内科幻界的地位,行销至今。

  2018年是世界科幻诞生200周年,韩松去到瑞士日内瓦湖畔谒访了玛丽·雪莱写作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小屋,同时也是他自己在中国写科幻小说的第36年,年底,他出版了一套写作以来的作品精选集,算是回顾。韩松的科幻小说风格十分鲜明,或者说不鲜明,不像刘慈欣宏阔而硬核的宇宙架构,韩松会选择让自己的笔游走于技术、社会与艺术之间,边界消失,像丛林般永远缭绕着深不可测的雾气,和他温顺谦逊的面容形成反差。曾有报道试图从“鬼魅”的角度去解析,的确,初读韩松的小说,心里有时会咯噔一下,无论是海洋世界里血腥的性和暴力,还是浩渺宇宙中的孤独伶仃,都让你嗅到一丝危险乃至恐惧的气息。

  但韩松不觉得这是某种他对异次元世界的创造,而是他所感受到的现实世界的本相。“我看世界就像在读一本小说,我只是把这个书给抄过来而已。每一个正常的、不经意的表象后面都暗藏着一种会突然出现的暴力,让你失去控制,走向一个万劫不复的地方。”他提到之前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举例说这里面就包含有一种瞬间的暴力和鬼魅的操纵。而几乎同一时间,科幻作家的面影笼罩上了这位新闻观察者的脸——他设想道:如果打架的男司机和女乘客代表地球上两个国家,干起一场致命的架,其他“乘客”国家会用什么技术手段来制止?

  “所以这可以看作是科幻小说里包含的现实性命题?”

  “科幻小说本身就是一种现实主义文学。”韩松笃定地说。

  “那在您看来科幻的本质是什么?”

  “自由。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想象整个宇宙,打开无限可能性的大门。”

1 2 共2页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贵州丹寨:文艺下乡迎新春

  • 优势栏目

    临沂第二届全市职工迎新春文艺晚会举行

  • 优势栏目

    全总文工团为北京山水民乐艺术团提供艺术指导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