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青春都值得被虔诚对待——读杨碧薇散文集《华服》-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图书

每个人的青春都值得被虔诚对待——读杨碧薇散文集《华服》

2018-07-23 11:13:45 文汇报

  ■吴辰

  假如你有一袭华服,你会如何对待它?可能性不外乎三种:其一,把它穿在身上;其二,把它挂在衣橱里收藏;其三,把它毁弃丢掉。那么,假如这袭华服就是你的青春,你所能做出的这三种选择又意味着什么呢?将青春穿在身上的人一直沉溺于青春里,他们是长不大的孩子,拖着华服长长的下摆,迟迟不愿意向前方挪动;将青春挂在衣橱里的人不愿意去直面自己的过去,他们把那些日子默默收起,仅供自己闲暇时去玩味;将青春毁弃丢掉的人是可悲的,他们选择了遗忘,在欺骗与自我欺骗中埋头向前。那么,除此三者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诗人杨碧薇在她的散文集《华服》中为我们给出了第四种可能性。在婚礼前夕,她抱着自己的婚纱,说:“我并不想穿婚纱,我只想抱着它,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像抱着那个曾经的自己,笃定的自己;像抱着那个如今的自己,迷惘的自己;像抱着少女时的我,也抱着衰老时的我;像抱着我的命运、来生和前定。”(《华服》)抱着华服,本身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如果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之前所说的那三种对待“华服”的方式,人与华服之间已经切断了关联:穿着华服的,只不过是徒然地穿着,他们早已忘记了华服的意义;收藏华服的,只是将其作为可以炫耀或者自夸的资本;毁弃华服的,更是不想再与之有任何的瓜葛。然而杨碧薇却选择了与华服接近。抱着华服,意味着与之产生羁绊,她知道自己抱着的是什么,也知道它的分量,它们都通过“抱”这一行为深深地烙印在杨碧薇的心中。从此之后,即使这件华服不慎遗失或者千疮百孔,它的美丽以及由美丽带来的沉重,都将伴随着杨碧薇的一生。

  没错,《华服》是一本有关青春的书,但它并不是一本所谓的“青春文学”作品。在这本书中,每一行字都与青春有关,但是作者“抱着”华服的姿态却使这青春充满了哲学意蕴。杨碧薇借助《华服》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我们该如何书写我们的青春”,难道青春仅仅是展示和炫耀?或者是祭奠和怀念?还是要表现出一些其他的什么?故而,当其他作者都习惯于在平面上展示青春的火热与宏大的时候,杨碧薇则默默地在自己的世界里,向下挖掘着青春。

  和那些只关注自己青春的作品不同,杨碧薇在写自己青春的同时,还将其他人的青春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她写到了朋友的青春、家里长辈的青春,甚至是小镇的青春、景观的青春。在《没有名字的回忆里》,她写到:“外公没有一天不喝酒,自称年轻时可喝八斤,有一次却醉倒在马厩,三天不醒。大人们不信,说老人家是醉了,然而我信:他脸上那虔诚的表情,如同摸到神物那般小心翼翼。”在《山茶花》中,她描写如山茶花一样的小镇大关:“我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会见证他们如何呼之欲出,如何盛开,又是如何凋零,这是多么大的荣幸。”从这些对青春的描绘里,读者不难找到一个关键词,那就是“虔诚”,在作者笔下,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无论是人、事乃至物,他们的青春都是值得也必须去虔诚对待的。青春并非一个完成时态,而是进行时,其中的每一个选择对未来都有着莫大的影响,它是一个伏笔、一个命定,在其中经历着的人们需要对它保持极大的敬意。

  但是,谁又能左右自己的青春,谁又能保证在青春的躁动下做出的选择都是正确的呢?因此,在《华服》一书中,杨碧薇站在后设的角度去发掘青春的内涵,大多数时候都是以“痛感”的形式呈现出来。上大学时,当礼仪公司的华服隔离开了作者和身边其他的女生,有谁会注意到在礼仪队中“没有谁的脚是光洁如玉的,这里长茧,那里起泡,有的部位包着纱布、贴着膏药。每个人的脚上都伤痕累累”?而当外公讲述那些“偶尔被淘气的孩子翻出来,没有图画,亦没有文字,唯有用心感知,才能咀嚼出色泽和味道”的“一册废弃的孤本”一样的往事时,其中的辛酸和苦涩也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无论是人或者事,青春带来的痛感只属于自己,在大多数时候,当事人只能独自品尝这杯苦酒,他人无法感知,也无从感知。

  然而,杨碧薇却尝试另辟蹊径,从哲学的层面上寻找一条与他人和世界联结的道路。当她试图去书写外公的故事时,她首先思考的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是该把我的外公塑造成一个在困境中不懈奋斗的进步青年形象呢,还是直言不讳地把他的生平原原本本照搬一遍?包括困窘,包括丑陋?”(《外公的那些事儿》)在寻找心中小镇的旅途中,她不停地质疑追寻的意义,她认为:“旅行的荒诞在于:当我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一个梦想中的小镇时,却发现自己并没有找到它,更无从拥有它。环绕着我的,依然是无处不在的无物之阵,而真正的小镇,仍在我的想象中撩拨着。”(《一个人的小镇》)甚至在叙述自己的故事时,她也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我怀疑这一切是否真实地存在过,巨大的苍茫在吞噬我的过去、此在,吞噬整个我。”(《山茶花》)一连串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思考为杨碧薇有关“青春”的叙述带来浓重的存在主义的气息,所有的追寻在时间的打磨下都变成了西西弗斯的轮回,在反复体验后,甚至连行为主体本身的意义都变得可疑。借助哲学的深度,杨碧薇打破了许多作家在提到青春时总爱自说自话的内部循环,她努力向下挖掘人与人之间共同情感经验的根源,重新疏通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充满困惑的血脉,藉此,也使这本《华服》与寻常的所谓“青春文学”区别开来。

编辑:吴葳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相伴阅读过暑假

  • 优势栏目

    黄梅戏版《党的女儿》首演再续历史经典

  • 优势栏目

    “又见”系列首次走出国门 演出场馆全是“中国造”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