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古塔下的书店 寻四九城的记忆-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图书

逛古塔下的书店 寻四九城的记忆

2018-04-25 02:31:42 北京晨报

  在人声鼎沸的西四大街上,有一座古塔十分引人注目,名叫万松老人塔。该塔始建于元代,现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古塔下面有一座四合院,这里正是西城区文委利用文物保护的理念创办的全国首家特色阅读空间——正阳书局“砖”读空间。前天正逢第二十三届世界读书日,也恰好是正阳书局进驻万松老人塔院的第四个年头,书店的诞生源于80后北京小伙儿崔勇对京城的热爱,店中所有陈列的图书也都跟北京历史文化相关,正因如此,正阳书局成为了唯一一家专营北京历史文献的特色书店。四年间,院中的石榴、海棠从细苗成长粗壮,书店从寒冬走到繁荣,崔勇欣慰地说:“来这里的读者都有着一个共同的阅读习惯,那就是,找老北京相关图书就奔西四万松老人塔。”

  独特地理位置 一座山门隔市井

  从西四地铁站西南口往南步行约百米,在马路右手边就能看到一座古塔,名叫万松老人塔。这座古塔是金元时期的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而崔勇可谓是这座塔的第二位守塔人。步入小院,京味文化映入眼帘,书房里读者可以找到古籍善本、古旧期刊、金石拓片、舆图老照片,还有单据、文契、票证,所有和北京有关系的纸质文献。“一座山门隔市井,书局一厢供先人。”崔勇介绍称,这是一位读者送给正阳书局的评价,“北京人有句老话,‘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句话说的就是北京民居宅院的人文景观。”崔勇说,他想通过还原原汁原味的京城生活环境,让大家更深入地解读北京。同样,正阳书局的得名也正是取自北京城门九门之首的正阳门。

  非典型性经营 想看想借随您便

  如果没留意“正阳书局”的招牌就走进院中,不少人会觉得这里像个民俗展览馆,因为院里摆着门板等老物件,还有满院子关于北京城门的照片展览。正阳书局“砖”读空间的经营打破了传统实体书店和公共图书馆的运营模式,介于二者之间,“举个例子,有很多研究北京历史文化的学者,他们写篇论文需要翻阅大量的史料,这种查阅没必要买。相反,很多对北京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老北京读者,他们一定要买本书留个念想。”

  书店的阅读空间全部古香古色,屋内的木椅,院里的长凳、茶座、门墩上都坐着沉浸在墨香中的读者。对于如今不少把老胡同改造成现代化的形式去吸引顾客的做法,崔勇无奈地摇了摇头,“很多时候,大家看不到真正北京胡同四合院是什么样了,我们希望牺牲这部分利益,引导大家对北京历史文化的一个正确的认识。”

  反常态阅读 不让打折还送书

  院里的南北房里分别收藏着数万册关于北京文史的书籍,屋门、院内未设防盗器,读者可以在院中阅读或直接结账。“没人跟着您,我们相信读者。”崔勇笑着称,正相反,来正阳书局的读者还很“反常”。“有读者买了两千多块钱的书,不让打折,结完账还都搁这了,说谁想看谁看。”崔勇欣慰地说,其实这些读者不是来炫富的,大家就是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北京历史文化的支持。

  很多人问过崔勇,正阳书局的读者分布是什么样的。崔勇坦言,很难回答,只能说上有老下有小。不过近年来,他发现年轻的读者越来越多,关注传统文化成了趋势。另外,以前喜欢北京历史文献的大多是北京人,如今来买书的外地人也越来越多。崔勇称,北京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有来自五洲四海的友人被北京文化魅力感染,希望通过阅读来了解北京。

  正阳文库出版 存文献传京韵

  崔勇感慨,正阳书局是2009年创办的,当时很多实体书店都由于房租升高、人力成本增加而纷纷倒闭。我们正是在2014年西城区政府的帮扶下走到了今天,政府免去了院子的房租,卸下了书店肩上很大负担。正阳书局把省下来的经费投入到正阳文库的出版工作中。前天,在西城区政府、西城区文委的支持下,出版了正阳文库。正阳文库是一部记述北京历史文化的系列丛书,填补了很多历史记载上的空白。崔勇也希望经过今后的努力,构建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北京学知识体系。

  此外,正阳书局“砖”读空间还用不同形式的公共文化活动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除了目前院中将喜仁龙《北京的城门和城墙》一书中照片数字化打印出来进行的展览外,此前还举办过北京的航拍影像,刻在大门上的家风美术作品展等。“虽然这院子不大,但已经是北京的文化地标了。”崔勇说。

  (北京晨报记者 郭丹 文并摄)

编辑:肖天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下一场种谷子的雨

    谷雨前后,撒花点豆、种谷子。这时,常有一场雨应时而落;真是好。好雨知时节,润物,又不喧嚷,像好脾气的人,善解人意,把好事不言不声地就做了。

  • 【陋室观复】课外班整治效用几何?

    决策管理机构的毅然出手,脱钩学校的“特长生产业”还会受到追捧吗?其实这是一个市场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教育相关问题,所以还真不好说。

  • 诗词,让我们心灵不死

    能不能在某一天,某一时间,暂时丢下这些营营的忙碌,让灵魂诗意地栖居,让“此身”真正属于自己。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朗读,需要理由吗?

  • 优势栏目

    八旬钢琴大师再奏经典

  • 优势栏目

    奥地利国宝童声乐团演唱《登鹳雀楼》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