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京剧艺术家李金泉:他这辈子 为戏而生-中工文化-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文化

文艺

著名京剧艺术家李金泉:他这辈子 为戏而生

2020-10-16 08:07: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字分句一段一段教“李奶奶”高玉倩

  2001年,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联合主办“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金泉先生艺术创作及成果演唱会”。李思光带到现场一些演唱会上的发言资料,其中很多与会者回忆与李老师向学的细节片段。

  这些资料大多是李思光和家人根据录音整理出来的,他打印得整整齐齐,边一页页翻动,边讲述其中的故事。

  “李奶奶”高玉倩的发言有长长的三页纸。高玉倩从8岁开始学习京剧,一生演出最多的是现代京剧《红灯记》,最受观众欢迎的也是“李奶奶”这个角色。她始终记得拍电影《红灯记》,先期录音中李金泉多少个日日夜夜在录音棚中严把质量关,这是《红灯记》剧组人人皆知的。李思光告诉我,高玉倩和李金泉是师兄妹,以前两家住在一栋楼里,李家的孩子都叫高玉倩姑姑。高玉倩1964年之前唱的都是青衣花旦,1964年她被选中扮演《红灯记》中李奶奶这个角色。当时她的压力很大,不知道老旦怎么唱。京剧是唱念做打综合的艺术,唱不过关,如何表演?

  高玉倩当时不会老旦的唱、吐字、发声、行腔、归韵,李金泉为此想尽了办法,分字分句一段一段教。那时候没有录音机,他就让高玉倩跟着他唱,然后让她回去每天至少练习50遍。高玉倩有工夫就哼唱。而李金泉的科学教法也使高玉倩的演唱发生了质的变化。

  当时高玉倩还有一个顾虑,就是觉得自己的声音太媚,有人说她不像李奶奶而像李大嫂。高玉倩想,那就把声音憋憨了唱。李金泉则认为这个方法不对,告诉她不要管李奶奶还是李大嫂,要唱情,唱人物。高玉倩觉得就是这一点给她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也打消了她的顾虑。

  李奶奶的唱词很多,李金泉觉得唱词太多,高玉倩承受不了,便和导演、编剧商量,由他在唱词里逐字逐句挑适合高玉倩嗓子的。李思光指着高玉倩的发言说:“比如‘痛说革命家史’这一场,在这里一共用了16句,散板两句,慢板四句,快三眼八句。”

  2001年5月底,人民剧场上演了两场《红灯记》,因为是原班人马,观众特别欢迎,全场爆满,还卖了站票。高玉倩当时因为心脏安装了起搏器不能大声唱,只是上台念表演唱段,用原来的录音。这一点虽然已经向观众交代清楚,但高玉倩心中还是嘀咕:观众会欢迎这个对口型的李奶奶吗?真是出乎意料,观众非常热情,谢幕时,观众一次次掌声,高玉倩一连接了好几位观众送上的鲜花。

  当高玉倩兴奋地走回后台时,意外发现李金泉坐在轮椅上为她鼓掌,“当时我父亲已经中风失语了。”李思光说。高玉倩惊呆了,她无法形容自己的心情,便快步上前一把把鲜花塞在了李老师怀中。我看到高玉倩在发言中说,多少年来,观众们总是赞美《红灯记》剧情感人,唱腔优美,而真实的情况是,剧中三代人的唱腔都凝聚着李金泉老师的心血。

  原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说他是哲学家

  李思光说:“那场演唱会上,王晶华回忆自己当初学戏时,有人说她嗓子窄,她就跑去用喊花脸的方法练习。一天被我父亲听到了,听说她是因为嗓音窄在练习,赶紧告诉她这么喊会把嗓子喊坏,还是多听听李多爷三四十年代的唱片吧。”学《罢宴》时,李金泉指导王晶华,你是小姑娘,就应该往老太太方面找,还讲了很多女老旦和男老旦的不同点,让她们走在大街上要多看一看老太太们的动作。

  赵葆秀向是李金泉正式磕头拜师的学生,她认为老旦行剧目的丰富和人才济济,离不开李老师的培养,凡是跟李老师学习过的成功率就特别高,而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10个学生10个教法。赵葆秀的嗓子好,就让她在唱上下功夫。

  “你看原上海戏曲学院院长王梦云的发言,他说我父亲创作的三出戏伴随了她的一生。《岳母刺字》《罢宴》《李逵探母》可以说是老旦的经典剧目,也是保留的教学剧目。《岳母刺字》可以开蒙,也可以在中年级时候学,但《罢宴》要在高年级时候教,《李逵探母》是一出复杂人物的内心戏,要有一定的经历和文化修养,所以应该是专科以上所研究的剧目。”《岳母刺字》《罢宴》《李逵探母》这三出戏,确实是李金泉为京剧舞台创作的保留剧目,这些剧目不但培养了学生,还创造出了有层次的教学剧目。

  “铁梅”刘长瑜的发言是半页纸,每一句都是李老师教她的点点滴滴。她学习《桃花村》这出戏,从出场到每一个唱,每一个念白,都是李老师所教。特别是在《红灯记》中,李老师的教导更是细致入微,很多唱、念、眼神、动作都来自李老师。比如“仇恨入心要发芽”,咬住仇,咬住恨,怎么才能表现出来?李老师做示范,唱“仇”字时,把五个指头攥成拳头,嘴里唱得要非常有劲,表达出心里的愤怒;唱“十七年教养的恩深如海洋”这一句时,一定要配合鼓键子的点跪下,“那不是随随便便一跪,要和唱腔里的擞音、键子和在一起。”李思光说,自己听到这些学生的回忆都很有感触。

  难怪原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评价李金泉是一位哲学家。他说,任何事物都是有限的,李老师能够使有限成为无限。他把京剧的美学吃透了,能使自己的艺术不断延伸,使自己的舞台不断扩大。他不仅能唱,而且能导演,能设计唱腔,设计舞美。他把自己化了,化在整个艺术当中,使有限的李老师成为无限的李老师。

  李金泉晚年非常注意保养,常打太极拳。1998年患脑血栓,患病后行动迟缓,语言受阻。为了帮他练习说话,孩子们开始让他念报纸,他念不清,声音也小,底气上不来。家人试着让他念京剧念白,出乎意料,他念得清楚,声音也大。有时候有意无意问他一些京剧唱腔时,他精神陡振,居然能断续地唱出来。

  看来弟子们的话真对,李金泉这一辈子,就是为戏而生。

  四个儿子都不在梨园行

  李思光十来岁时,中国京剧院招学员班,父亲李金泉犹豫再三,最终没有把儿子送去,主要的担心在于男孩子“倒仓”。有人曾经问,李金泉在京剧方面的成就这么高,后代中为什么没有接班的?李思光的总结是:“这就得说我父亲的心思全在工作上,对孩子们的培养是顺其自然,我们兄弟四个都在企业工作。”

  李金泉的孙儿李菁自幼在爷爷身边长大,耳濡目染,也能唱出几句。“小时候李菁在家里穿上戏装,拄着拐棍模仿戏曲动作。爷爷见他喜欢京剧,曾亲自写下唱词,教他一段《失街亭》‘两国交锋龙虎斗’唱段。”李菁12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京剧院,后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音响专业,回院后任音频总监。李思光说:“当年我父亲常告诫他,凡是演出,都要尽责搞好音响,这是保证好演出的一个关键环节。”

  李思光2008年退休后,一直和弟弟们一起搜集和整理父亲的有关资料。他们的愿望是将老人家的东西留下来,传下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勉 供图/李思光

1 2 共2页

编辑:卢云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大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优势栏目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优势栏目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