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京剧艺术家李金泉:他这辈子 为戏而生-中工文化-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文化

文艺

著名京剧艺术家李金泉:他这辈子 为戏而生

2020-10-16 08:07: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20年10月16日 著名京剧艺术家李金泉百年诞辰

他这辈子 为戏而生

  今天,10月16日,是李金泉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

  李金泉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作曲家、著名教育家,这三个“著名”基本涵盖了先生艺术生涯的三个阶段,也衬托出了他灼目的戏曲才华。

  2012年,先生在92岁高龄时辞世。在国家京剧院的纪念文章中,也从这三个方面阐述了他对京剧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李金泉远学龚(云甫)派,近学李(多奎)派,兼收两家之长。多年来与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叶盛兰、李和曾等名家合作演出了《响马传》《除三害》《谢瑶环》等多部剧目,还与梅兰芳、程砚秋、张君秋演出《穆桂英挂帅》《窦娥冤》《西厢记》。在他主演的《岳母刺字》《罢宴》及与袁世海先生合作的代表剧目《李逵探母》中,唱、念、做、表都是从挖掘人物内心世界、表达思想感情出发。他所塑造的人物无不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即便是扮演次要人物,都能在一两个唱段上配合精湛的念白、演唱和细腻的表演,加强同场人物的感情交流,具有强烈的舞台艺术效果。

  在国家京剧院,李金泉不仅设计自己代表剧目的唱腔,还参加其他一些剧目唱腔设计。京剧现代戏中,他是《红灯记》《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的唱腔主要设计者之一,并帮助北京京剧院设计了《沙家浜》中郭建光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和“听对岸响数枪”两段重点唱腔。上世纪80年代后,他在弟子参演的《三关宴》《八珍汤》《一饭千金》《清风亭》等剧目中担任唱腔设计艺术指导工作。他是一位独到的京剧唱腔设计家,设计涵盖了老旦、老生、青衣、花脸、小生等各个行当。由他创造设计的唱腔唱段大多感心动耳,韵味浓郁。同时,他“因戏设腔,因人创腔,以情创腔”的创作思想和方法,也为京剧音乐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金泉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特别是晚年时期,先生扶病育人,将自己几十年的舞台实践经验和创作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和学生。一大批后学者相继成为当代京剧老旦之翘楚,再传弟子更多,“新李派”传人可谓枝繁叶茂,桃李天下。

  节前,在春风书院秋风习习的院落中,我见到李金泉先生的长子李思光和夫人,听他们从梨园家人的角度讲述戏曲界这颗熠熠生辉的星星的故事。

  男孩学老旦?背后的原因令人心酸

  李金泉原名李景泉,1920年生于北平一个大家庭。李思光曾听长辈们讲,家里人喜欢京剧,家中自备胡琴和打击乐器。李景泉六七岁时就喜欢凑到爱唱戏的叔叔、姑姑跟前听唱,还不时要求打打鼓,鼓槌不但能打到点上,而且节奏很准。

  11岁时小景泉听邻居讲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在招生,便想去报考,他想的是若能考中,学业有成,将来唱戏挣大钱,父亲就不用再为家庭生活劳苦奔波。其父李云山则不同意,他深知学艺的艰辛,但拗不过儿子学戏的执着。李景泉考试时唱了一段父亲教给他的“一马离了西凉界”唱段,被戏校录取。12岁入校,按校规家长需与戏校签订保证书,学生要绝对遵守学校各项规定,若出现逃亡等一切事故皆由自己负责。

  中华戏校由焦菊隐先生创办,之后在程砚秋、焦菊隐、金仲荪先生领导下,成为一所不同于传统科班的新型戏曲专科学校。

  中华戏校分为“德、和、金、玉、永”五科,李景泉是金字科,入学后改名李金泉。李金泉报考的是老生,戏校分行当时却将他分为老旦。他脑子一下就蒙了,老生能挑班,老旦是配角,这个分配让他感到失落。戏校老师对李金泉讲,学老旦的人少,你的条件也适合学老旦。就这个事,李云山曾向梨园界亲戚迟子俊先生打听。迟先生回答,你们是外行,不了解梨园行里的情况,你们家里不富裕,老生行头多,置办起来花大钱,而老旦的行头少,另外,金泉也确实适合学老旦,将来他真能学出来,好搭班,没人跟他抢戏。

  李思光曾听父亲回忆戏校生活,那时孩子们不分寒暑,早晨5点起床练功,上午按行当分别学戏,下午继续练功,晚上除安排学戏外,大多时间则上文化课,数学、语文、历史、地理、外文,有的同学学法文,而李金泉学英文。平日里没有假期,只有腊月二十三封箱学生们才可以回家,而年三十晚上必须回校,因为从大年初一起有演出。戏校学生有统一校服,外出演戏时,乘中华戏校自己的大轿车前往,学生们常以此为荣。

  恩师李多奎传给他“一口气”

  李金泉在文亮臣先生的教授下,入戏校6个月后第一次登台演出了《滑油山》。

  戏剧家翁偶虹先生在介绍李金泉艺术的讲话时曾谈到,李金泉在中华戏校学艺时,向昆曲名家曹心泉先生学习昆曲,他“倒仓”时期很短,嗓子很快就恢复过来了。他不仅善于唱、念、做、表,武功也有相当基础,能耍一套很漂亮的棍下场,还能摔锞子。善于操琴,为旦角创腔。

  1940年秋,中华戏校解散,李金泉学艺八年届满毕业,时年20岁。转年夏天,李金泉在青岛拜李多奎先生为师并被收为义子,跟从学艺。李思光曾听父亲讲,师爷给他抠的第一出戏是《钓金龟》。他老人家亲自操琴,传授发音方法,让他练习“一口气”唱法,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父亲的艺术成长离不开师爷李多奎的教诲。”

  李思光的爷爷奶奶育有六子一女,李金泉是长子。旧社会艺人生活非常艰辛。1940年末,李金泉出科后第一次随如意社到上海演出。行前需购置戏装和服装等物,因家中生活拮据,还需向友人借钱置办。李金泉第一次演出获得的包银,全都交给父亲李云山,先用去还债。随着李金泉同众多名家搭班的演出逐步增多,家庭经济才有所改善,实现了他挣钱养家的心愿。

  李金泉在沈阳、哈尔滨、上海搭班演出中,几次遇到戏装被损、凤冠被压塌、衣箱及物品白白丢失,又要花上一大笔钱重新置办。1948年春,李金泉应名角儿顾正秋之邀于南京演出,当地时局混乱紧张,因此顾正秋又约李金泉赴台湾演出,并说一来躲避战事,二来到台湾演出可以多挣钱,但几次劝说他未果。别人都向南走,李金泉却向北返。妻子田玉兰担心他离家演出数月,连续写家书催促其返回北平,但李金泉回程路费不够,情急中想到师妹李玉茹,便由南京赴上海,经李玉茹解囊相助,才乘船由上海经天津返回北平。

  “男不能扮女”的规定使正当壮年的他退出舞台

  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京剧院集体创作出许多新的剧目。李金泉主演的《岳母刺字》《罢宴》《李逵探母》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在《李逵探母》剧目中,李金泉饰李母。李母是一位年迈体弱的山村老人,饱受饥寒、虐待,思念儿子李逵而哭瞎了双眼。李思光那时常见父亲猫腰佝偻身子,手里拄着拐棍,闭眼学盲人走路,还对着镜子练习将眼皮上翻,使眼白多露。盲人靠听觉辨别事物,李金泉便练习侧身、偏头伸耳朵的动作,好像在听别人跟他讲话。“父亲身材偏瘦,在我们眼中像极了一个年迈体弱的瞎老太太。”

  1964年开始现代戏汇演,当时规定“男不能扮女”,李金泉当时40余岁,正值演出的黄金年龄,也只能离开舞台。李思光说:“有人曾不解地问他,你长期不能演戏有何想法?他说:‘现代戏我不能演出,但我能设计唱腔,还能演老头,干其他的,台前幕后都是为了工作。’”

  之后,剧院领导分配李金泉参加现代戏《红灯记》的唱腔设计工作,最先接到的任务就是设计高玉倩饰演的李奶奶的唱腔。

  那一阶段,李思光常见父亲为了一段唱一句腔反复推敲,“有时他一觉醒来,身在床上仍想着腔,一边哼着腔,一边拍着板,被子被打得啪啪响;有时坐在马桶上还哼着腔。李金泉不会记谱,家中没有录音机,想出唱腔后,全靠脑子记。他到了剧院放下自行车,立刻找录音机录音,再请懂简谱的同志来记录。”

  李金泉1980年退休后,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教学工作。除了戏校,家中便是他的第二课堂。李思光回忆:“父亲在家话很少,和学生说的话比和家里人说的多。他考虑学生的家庭条件,拜师仪式都从简,而且无论专业的、业余的,甚至开蒙的,只要爱学,他就教。”

  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体现在一腔一字,连同唱法的悉心教授。李金泉还根据学生的条件因材施教,因人设腔。有时他操琴带学生们反复练习老旦唱腔中的“一口气”基本功,并告诉学生“当年我的义父李多奎老师就是这样教我的,我同样这样要求你们”。他还将翻录的李多奎老师唱的《孝义节》录音磁带送给学生们,让他们回去练习,并要求一字不差一腔不差,气口别断。“我们常听父亲对学生说:‘要唱念做舞全面发展,要演人物而不是演行当。’当学生取得进步时,父亲对他们说:‘来之不易,得能莫忘。这8个字,也是李多奎老师当年送给我的。’”

1 2 共2页

编辑:卢云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大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优势栏目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优势栏目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