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禄庄:建筑与家族的传奇-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嘉禄庄:建筑与家族的传奇

2019-07-19 10:31:35 中国文化报

  进入庄门直行,便是前院,迷宫一样的庄园徐徐展开,这里便是一个安宁的世界了。中庭护厝,轴线分明,阁楼重重,雕窗画栋。嘉禄庄为四进三厅结构,由前院、天井、书院、正厅、后厅和左右护厝组成,有大小房间一百八十二间,空埕(天井)十一个。大厅是庄园的核心,有十米多高,堂上有“孝友”等金子牌匾,柱上有多副家风家训楹联。屋顶飞檐翘角,青瓦层层。所有天井廊廓均用精雕细刻的条石铺就,尤其正厅走廊上的条石长两米多,宽近一米,为所有宅第罕见。

  值得一提的是,在正厅前的天井四周立有一圈青石方柱,方柱半米高,柱头雕有狮子、花卉等,石柱两侧有凹槽。这是做什么用的呢?很多人猜不出来。原来,石柱间是可以镶嵌栏板的,下雨时遮挡雨水,防止雨水溅到走廊上。这类水遮石柱,其他庄寨不曾有,是嘉禄庄的独家特色。

  嘉禄庄最多时住过二百多人,那种生活的烟火气息和热闹情形可以想见,如今只有一位家族后人住在里边看护庄寨。嘉禄庄繁衍的子孙要么搬迁到庄寨附近的楼房居住,要么到永泰之外的天涯海角打拼奋斗去了。

  人去,但楼未空。每年正月初三嘉禄庄举办“孝友会”,只要从这里走出的,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路途远近,只要一个短信或电话,三四百后人都会相约而至,把酒言欢,畅叙家族之情,缅怀先祖之恩。此时的嘉禄庄温馨、和谐、热闹,仿佛又回到了百余年前的光景。

  嘉禄庄的家族传奇和家族精神也在这一年一度的“孝友会”中讲述、传承下来。

  嘉禄庄是张氏两兄弟张昭乾、张昭融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筹资建起来的。两兄弟均为卓有成就的乡绅贤人。张昭乾精通医术,明伦理,为人公正廉明,善解乡邻纠纷。张昭融忠厚勤俭,敬仰读书人,教导子孙耕读诗书,为人热情仗义。大哥张昭乾精通地理堪舆,嘉禄庄由他亲自设计、督建。兄弟俩感情笃深,各具财力,但并不各起炉灶,还是合力建此大宅。

  在我看来,嘉禄庄最大的家族精神财富为“孝”“和”“义”。

  嘉禄庄正厅堂上挂着的那块“孝友”金字牌匾,最为家族子孙珍视。这块匾颁自朝廷,受颁的人是张昭乾、张昭融两兄弟,褒奖张氏兄弟在“孝友”这项德行上,为世人树立了标杆。

  张氏兄弟有位堂弟在四川即用县任职,却英年早逝,留下遗孤张昭年。张昭年当时年方二三岁,竟被管家卖与人家,换钱供其花天酒地。消息传回家乡,身为堂亲的昭乾、昭融两兄弟寝食不安,商议之后,昭融千里奔赴四川,赎出遗孤带回抚养。张氏兄弟将张昭年视如己出,照顾至成年,还为他置家娶妻,使得堂弟一脉得以繁衍。张昭年的后人感于昭乾、昭融挺身抚养遗孤的义举,请求四川即用县的乡绅名士向朝廷推荐“孝友”,最终得到礼部的批准,光绪帝颁圣旨赐“孝友”匾。

  张氏兄弟不仅千里救遗孤的故事流传很远,兄弟和睦、族亲友善也传为佳话。百多年后,张氏后人翻阅族谱,还发现张家兄弟情感深厚之处。过去有钱人家多数在生前就已修好阴宅,大多夫妻同茔。但据族谱记载,张昭乾、张昭融兄弟俩死后,葬于同一处。而兄弟俩的妻子,也同葬一处。这一细节或可说明,张家不仅兄弟感情深厚,妯娌相处也非常和睦。这种亲族友善的家风,在后代得以延续。

  说起嘉禄庄后人讲义气、重承诺、肯实干的故事,就要说到与嘉禄庄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九斗庄了。与嘉禄庄相距不到百米远的九斗庄,是由张昭融的三个儿子合建。九斗庄的恢弘气派和精美程度远胜嘉禄庄,但遗憾的是,九斗庄因家族事业变故而最终没有完全建成。

  傍晚来临,我们走出嘉禄庄,雨水已歇,天空澄澈,夕阳若隐若现,回头看夕阳中的嘉禄庄,一切秀美如画。(石华鹏)

1 2 共2页

编辑:郑鑫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天津: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市民夜生活

    7月16日晚,市民从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旁走过。近日,为进一步丰富市民夜间文化生活,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和旅游局推出公共文化服务的利民举措。7

  • 西藏扎什伦布寺僧人辩经答辩

    7月13日,扎什伦布寺僧人辩经。11日至13日,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举行僧人《因明学》显宗教法立宗答辩。

  • 云南:壮乡花伞传承百年技艺

    云南壮族水竹花伞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一带,传承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花伞选用当地优质水竹为原材料,伞架轻盈强韧,伞面油光水滑,内饰编织七彩纷呈。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献礼新中国70周年 全国书画大赛作品评选结果出炉

  • 优势栏目

    2019昆明郑和文化旅游节古滇名城欢乐周启动

  • 优势栏目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