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孤独者”刘和平,求难得难

2018-11-02 07:31:54 北京日报

  ●写历史剧

  通读《资治通鉴》,“无中生有”解码历史

  刘和平的剧作都和中国历史相关,这和他年少时的经历息息相关。13岁时,因为“文革”,少年刘和平中断学业;15岁时又随父亲被下放到湖南邵东农村。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和平在一家农户中搜集到一套清朝光绪年间御笔朱批版本的《资治通鉴》,这套书成了他人生中第一部系统阅读的史书。事实上,这套《资治通鉴》中的御笔,都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口述,光绪皇帝摘录的。刘和平也因此开玩笑说:“我的学历很低,只有小学五年级,但起点很高,翁同龢教的。”

  刘和平的历史剧创作手法,被业内称为“无中生有”,先忽略历史真实,然后寻找当时的历史、文化、风俗情况,渐渐还原出故事主角的“本来面目”,再设置一出当时时代背景下必然会发生却又没能发生的事儿。写《雍正王朝》时,他笔下的康熙八子、九子、十子、十四子,比真实历史人物“多活”了十年;写《大明王朝1566》时,剧中著名的嘉靖国策“改稻为桑”也是虚构的。他感慨:“我的三部重要作品,大事都是虚构的,但大事背后的历史都是真实的。”

  这种大胆的手法,在此前的历史剧创作中,绝无仅有,也一度引发巨大争议。《雍正王朝》的剧本完成后,清史研究学界特地举行了一场专家论证会,北京大学的一位历史系教授上来就“开炮”了,“康熙四十五年没有发大水,和历史不符。”随后清史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王锺翰说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话,给刘和平解了围,“人家是艺术创作,不是历史考证。”《雍正王朝》的剧本因此顺利通过专家论证。

  从事编剧行业近四十年,刘和平认为,没有人能创造历史,他能做的只是解码历史。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史观深得刘和平赞同,但当具体到面对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叙述那个时期的故事时,他更同意陈寅恪所说的“理解之同情”。

  目前,刘和平正在创作新剧《北斗南箕之歌》。他对这部自己“步入晚年的青春洋溢之作”有着很高期待,“这部剧的北朝和南朝,就是北魏和南齐,但是时间上我会有意地打乱,有的人会早些年登场,有的人会晚些年,但北魏的年号不会变。”对于这样的做法,他解释:“一是为了很好地传达那个时期的历史精神,二是为了完成它的美学价值追求,我不需要做编年体那样的剧。”

1 2 3 共3页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国际时装周在京拉开帷幕

  • 优势栏目

    第63届贝尔格莱德国际书展开幕

  • 优势栏目

    四川首家民办航空博物馆进展顺利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