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岭把改革开放写在歌声里-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王晓岭把改革开放写在歌声里

2018-07-30 15:03:29 北京晚报

  王晓岭和父母在一起

  “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自1994年第一次被登台演唱,从军营到街头巷尾,只要提起《当兵的人》,无论男女老少,熟悉的旋律和歌词总能脱口而出。这是一首与华丽、煽情或刻意拔高都毫不相关的歌曲,它赢在脱胎于中国军人本身的坚贞坦诚、质朴刚毅。也正是因此,战士们高票将《当兵的人》评选为“20世纪战士最喜爱的军旅歌曲”第一名。

  转眼间又到了八一建军节,《当兵的人》再次回响在大街小巷。曾为它赋予灵魂之笔的著名词作家王晓岭日前接受了《北京晚报》记者的专访。与共和国同龄的王晓岭从事创作已近半个世纪,写的歌词超过了1000首,除了《当兵的人》,《当那一天来临》《强军战歌》《我们从古田再出发》等嘹亮的新时代军歌同样出自他的笔下。

  军旅歌曲在王晓岭的作品中占了很大比重,但并不是他创作的全部。早在《当兵的人》问世十年前,王晓岭就写出了《深圳情》《风雨兼程》等许多广受欢迎的通俗歌曲,用一种当时尚不多见的形式,记录并思索着改革开放浪潮带来的种种变化。40年来,《阳光路上》(合作)《祖国赞美诗》《看山看水看中国》《山笑水笑人欢笑》……一首又一首充满正能量的流行金曲,见证着新时代的发展和演进。

  写作歌词的同时,王晓岭连续多年担纲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胜利与和平》《永远的长征》等国家重大晚会的策划和文学撰稿。由他编剧和作词的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永不消逝的电波》《祝福》、舞剧《红楼梦》《草原记忆》也多次被评为国家精品工程剧目,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不久前,王晓岭任编剧的民族史诗歌剧《玛纳斯》 被来华访问的吉尔吉斯共和国总统点名观看。

  “我的创作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开始的”,在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时,王晓岭这样说道,“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是我走上创作道路的全过程。”历史变迁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鲜明深刻印记,更启发着王晓岭的自省和对时代的思考。

  母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在王晓岭的印象里,自己的童年是与北京城上空的鸽哨声和部队大院的嘹亮军号声相伴的。“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鸽哨声伴着起床号音。但是这世界并不平静,和平年代也有激荡的风云”,他在《当那一天来临》中写下的这段歌词,正是自己青春年代的留影。王晓岭成长在皇城根下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军人家庭,父亲王引龙是作曲家,母亲刘薇是解放军第一代歌词女作家,他们都曾任职于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著名的《长征组歌》就诞生在这个集体中。“我是听着父辈们的军歌长大的”,王晓岭说,“我深深地爱着军歌,这是我的一种情结。”

  1969年4月,从北京四中毕业后,王晓岭去山西当兵,开始了七年的连队战斗生活。站岗放哨、野营拉练中一点一滴的体会都被他用纸笔记录了下来。拉练时,一天背着背包走200里路,好不容易能够沾床休息一会儿,王晓岭一边挑着脚上的水泡,一边仔细琢磨行军路上的感受。时刻握着笔杆子的他更是军事训练的好手,拿过全师轻机枪点射第一名,而这段故事,就成了后来军营里传唱甚广的《送你一枚小弹壳》。

  这期间,王晓岭经常给母亲刘薇写信,诗和歌词都寄了不少,让母亲帮他润色修改。“写了这么多,一个字也没改”,王晓岭心中不免生出了一点儿埋怨。这个心结直到1976年王晓岭从山西调回北京时才化解,风尘仆仆的儿子一进家门,母亲送上的第一份礼物,就是自己手抄的一沓厚厚的稿纸,上面全是这些年来王晓岭寄回家的作品,“现在回想母亲的心态,这是她的一种特殊关爱吧。我觉得她是这样想的:没什么可改的,你有你们这一代的体验,我有我们这一代的经历。就像我现在不轻易去改年轻人的作品一样,他们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去学习。”

  刘薇曾创作过《战士歌唱东方红》《老房东查铺》《走上练兵场》等许多非常著名的歌词作品,王晓岭从母亲质朴有力的风格中得到了不少启发,但要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母亲的为人,“她下部队从来不是走马观花,他们老一辈都是这样打着背包蹲连住班,和战士们打成一片。”王晓岭曾经和母亲刘薇一起去基层部队采风走访。每到一个连队,刘薇都会用小本子记下战士们的名字,“她就像老大姐一样,战士们喜欢什么、平时爱说什么,她都会记下来。”

  母亲的平易亲和让王晓岭自愧不如,同时也受益匪浅,“她的词风非常朴实,基本不用形容词,都是战士们的大白话。”比如《看见你们格外亲》中的“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灯油”,《走上练兵场》里的“一天不摸枪,手里就发痒。一枪没瞄好,吃饭也不香”,没有富丽堂皇的辞藻,更不需要哗众取宠的文字游戏,但这些简单的语句,就是能让战士们觉得亲切和发自内心的喜爱,“母亲从来不会对我耳提面命,她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受母亲的熏陶,王晓岭至今仍然要求自己每年至少有三个月的时间去部队深入生活。他带着文工团演出队和创作组走过内蒙古8000里边防线的几乎每一个哨所,登过舰艇,上过坦克,还钻过前沿阵地的猫耳洞。战士们的心声在他的笔下汇成了一首又一首热血涌动的歌词作品,伴随着军歌的旋律传遍大江南北。

1 2 共2页

编辑:谷永光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相伴阅读过暑假

  • 优势栏目

    黄梅戏版《党的女儿》首演再续历史经典

  • 优势栏目

    “又见”系列首次走出国门 演出场馆全是“中国造”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