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板,少儿曲艺才能表演得好-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有心板,少儿曲艺才能表演得好

2018-06-06 13:28:31 福建日报

  ① 南音《我是泉州海丝小导游》

  ② 闽南童谣《加仑孙学童谣》

  ③ 莆田讲古《聪明花开》

  渊源千年的民间曲艺日渐式微,振兴的路子在何方?福建少儿曲艺在探索中前行,并在不断创新中踏上复兴路。

  6月3日,第三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少儿大赛决赛在福州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220多名小演员带来33个曲艺节目,其中儿童组9个节目、少年组24个节目。

  本次大赛由省文联、省教育厅主办,省曲艺家协会承办,自2月28日启动,分为初赛、决赛两个阶段进行。当日举行的大赛决赛,采取现场录制、评委当场打分的方式进行,主办方特邀3位国家级曲艺大家和2位我省曲艺名家联袂担纲决赛评委。

  表演 有节奏有韵味

  一袭红色长衫,一副圆框眼镜,外加一个小光头……儿童组的小演员林子辂甫一登台,光这个造型就把评委和观众牢牢地吸引住了。等他一开腔,地地道道的莆田话,风趣幽默的风格,更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尽管林子辂讲的莆田方言,有些人听不太懂,但看完舞台两边同步播放的字幕,观众还是在笑语声中领悟到了童趣童真童乐,受益匪浅。

  “表演要有节奏,因为字是骨头,韵是肉,板是老师。所以不管是说还是唱,我们有心板,才能表演得好。不然的话,在舞台上就会出现节奏不稳的情况。”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籍薇在曲艺战线上工作了45年,这次来福建看到这么多孩子爱曲艺、演曲艺,由衷高兴,并给出这样的建议。

  “作为评委,看完少年组形式多样、相对成熟的表演,我心里热乎乎的。”国家一级演员、北京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李立山举例说,南词说唱《李寄斩蛇》,两位小演员表演得很有传统韵味;讲古《一封留款信》,把红军故事说得绘声绘色,人物鲜活饱满。

  据介绍,大赛将推荐优秀节目代表福建省参加8月初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

  剧本 符合孩子特点

  参加决赛的33个曲艺节目,涉及福州伬艺、南词说唱、南音、锦歌弹唱、芗曲说唱、答嘴鼓、方言讲古、莆田海歌、故事、评书、快板、相声、小品等曲种,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故事精彩、有的语言鲜活、还有的观念新颖。

  在李立山看来,决赛之所以精彩迭出,是因为“新”意不断。

  “南词说唱《离奇外卖》、闽南讲古《自古英雄出少年》等有特色的好作品,诉说着普通百姓的情感和心声,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李立山不无感叹地说。

  曲艺一直被赞誉为文艺的“轻骑兵”,把准创作方向,把准鲜活素材,至关重要。正如籍薇所说:“小朋友的曲艺演出,要适合孩子的节目演,不适合的就不要演。”

  艺术贵在创新。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编剧、福建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马文正感触最深的就是33个节目当中有22个原创节目,且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像小品《李小荷吃馍》,生动感人、贴近生活,特别接地气。

  “从一招一式、一言一语、一说一唱、一静一动中,可以看出参加决赛的辅导老师和孩子们是下了硬功夫的。”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马小平说,作品要适合孩子的特点,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曲艺。特别是辅导老师,接到剧本应多花心思去悟,自己先吃透,不能囫囵吞枣,要把每一句台词所表达的意思准确无误地给孩子做翻译。只有给孩子讲明白了,他们排练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传承 播撒曲艺种子

  泉州市培元中学带来的南音《我是泉州海丝小导游》,以灵活多样的表演征服了5位评委,赢得少年组最高分。

  曾荣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华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表演(演奏)奖”的吴世安在点评时说:“南音《我是泉州海丝小导游》是用时间‘打磨’出来的,是长期坚持曲艺传承的结果,不可能临时组织就有这样好的演出。常态性的传承恰恰是少儿曲艺传承最急缺的。”

  前不久,吴世安到泉州调研南音传承情况,特意走访了培元中学。他看到,这所学校把南音当作校本必选的选修课,引导孩子们真正爱上这一世界非遗项目,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南音艺术接班人。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用心表演的南音节目曾捧回全国第六届少儿曲艺大赛一等奖、福建省首届中小学生戏曲展演评选一等奖等多个沉甸甸的奖项,还远赴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展演。

  李立山也有类似的看法,“表演南音《我是泉州海丝小导游》的这支团队非常棒,演员好,作品也好,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洋溢着浓浓的时代气息”。

  从籍薇提出的“传统曲艺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希望孩子们做曲艺的接班人”,到马小平所说的“学习曲艺会让孩子一生都受益,必须扎扎实实地学”,无不在传递同一个信息——匠心传承需要沉淀,需要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曲艺种子。(本报记者 树红霞 通讯员 陆婧 文/图)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聚焦老工业基地 彰显新时代职工新风貌新作为

  • 优势栏目

    中国美术大师靳尚谊携中央美术学院“最美天团” 集体献读致敬世界美术大家

  • 优势栏目

    曾孝濂为“生命”作画感动网友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