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赵丽宏: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视程度正在改变-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化头条

诗人赵丽宏: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视程度正在改变

2018-12-25 14:58:23 中国新闻网

  2018年11月在阿尔及利亚国际书展举办赵丽宏小说绘本《寻找害怕的男孩》阿拉伯语译本首发式。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上海12月25日电 题:诗人赵丽宏: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视程度正在改变

  中新网记者 许婧

  “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视程度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文学被翻译成外文,这与改革开放,与国家崛起分不开。”著名诗人、散文家赵丽宏如是说。

  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赵丽宏感叹,“我们这代人,应该说每个人都感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于他而言,经历了青年、中年的全盛时期,改革开放为他带来事业上的机遇、个人成长及发展,是从前“做梦也不敢想的”。

  本月再度当选上海市作协副主席的赵丽宏在作家书店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分享了自己文学创作过去与当下的故事、自己多年来的写作坚持以及网络时代应坚守的写作精神。

 2018年6月在巴黎举办法译诗集《疼痛》首发式上为读者签名。 受访者供图

  “文学是我年轻时的选择。”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彼时26岁的赵丽宏已是一名“公务员”,每月拿39元人民币的“高薪”,加上在报纸上发表过一些诗歌和散文,小有名气。但儿时想上大学的梦想促使他放弃了颇为安逸的生活,选择参加高考,并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继续写作。

  1982年,赵丽宏的第一部诗集《珊瑚》出版,1984年第一部散文集《生命草》出版,此后,他陆续创作了《爱在人间》《玛雅之谜》《岛人笔记》等70余部作品,并有《赵丽宏文集》(18卷),获过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首届冰心散文奖、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等多项国内外重要奖项。

  赵丽宏坦言,一直以来,中国都在翻译外国的文学,每一部公认的外国文学经典都有汉语译本,而且还不止一个版本。西方社会对中国古典文化很重视,但对现当代文学一直是漠视、忽视的态度,不会花力气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2018年6月在巴黎书店和阿多尼斯合影。 受访者供图

  他清楚地记得,1985年第一次出国访问,在墨西哥最大的书店中想找被翻译成外语的中国作品,结果只找到一本被翻译成西班牙语的《道德经》。

  “如今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改观。”在赵丽宏看来,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多样性,为中国作家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几十年中国的文学创作成果花果满枝,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兴趣也在增大,尤其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很多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被传播。

  赵丽宏对此“有很强烈的个人感受”。2013年,他凭诗集《天上的船》获塞尔维亚国际诗歌金钥匙奖,这是欧洲最具影响的国际文学奖之一。塞尔维亚著名诗人、翻译家德拉甘·德拉戈耶维奇将其译成塞语,出版发行塞语和汉语的双语版诗集。

  2018年6月阿多尼斯在巴黎剧院举办的赵丽宏诗歌朗诵会上用阿拉伯语朗诵赵丽宏诗歌《重叠》。 受访者供图

  2016年底,他出版了诗集《疼痛》,两年不到就已经有十多个国家翻译。

  “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赵丽宏特别提到,诗人阿多尼斯不仅为《疼痛》的法译本写序,还主动提出为《疼痛》的阿拉伯语译本做校译。“阿拉伯语是阿多尼斯的母语,听说埃及汉学家在用阿拉伯语翻译我的诗集,阿多尼斯担心他不能把这本诗集的情感和思想全部准确地译出来,主动提出做义务校译和润色工作,这让我非常感动”。

  将写作视为主业的赵丽宏担任《上海文学》主编15年,他不讳言花了不少心血在其中,因为由巴金先生创办的《上海文学》是上海的文学名片,维护好这张名片是他的责任。

  2018年11月赵丽宏和莫言一起在阿尔及尔逛书店。 受访者供图

  为纪念《上海文学》创刊65周年,赵丽宏牵头组织海外汉学家翻译了近年来刊载在其中的优秀作品,出版英文特刊。“计划每年出4本”,他说这样的事以前做的很少,也许特刊数量不多,影响力不大,但希望通过这种实实在在的努力,向海外推广中国现当代文学。

  “时代在变,网络的出现改变了文学的生态,这不是坏事”,赵丽宏介绍,《上海文学》也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在网上刊登优秀来稿,其中大多数是年轻人的作品,“我认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很难区分,对文字的评判标准不会因为传播渠道的改变而改变,文字始终要以情感打动人心。”

编辑:郑鑫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纪念周汝昌诞辰一百周年暨周汝昌纪念馆开馆”系列活动举行

  • 优势栏目

    归去来兮,我的工人文化宫

  • 优势栏目

    【传承之美】从小曲到坐唱:突破传承之困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