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柳刺绣非遗传承人张菊花:“巧针”生花-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化头条

麻柳刺绣非遗传承人张菊花:“巧针”生花

2018-10-03 14:47:20 人民日报

  张菊花制作绣品。

  本报记者 张 文摄

  张菊花制作绣品。

  本报记者 张 文摄

  绣娘在一起为架花做最后结线。

  资料图片

  “这样精美的刺绣不应该在我们手里断了香火。一定要坚持下去。”

  ——张菊花

  

  绣花针在指间流转,犹如轻盈的舞者,在织布上跳跃出锦绣世界。张菊花轻屏呼吸,手中针线丝丝入扣。她的身旁摆放着众多绣品:香包、围腰、壁挂……惟妙惟肖的作品流淌着古老的传统技法,既有花鸟的多姿、虫鱼的灵动,又有人物的俊俏、山川的壮丽。

  麻柳刺绣,这一古老的女红,正在张菊花等绣娘的针尖下焕发着生机。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麻柳刺绣的非遗传承人已达12名。

  四川广元市朝天区,是麻柳刺绣的发源地。麻柳刺绣特色鲜明:就地取材,仅用黑、白、红、蓝等土布和彩色棉线,就能绣出不同明暗的冷暖色块;不用底稿,通过“数底布的丝线”来确定图案的大小和位置。

  麻柳刺绣因为需要数粗布里的线,一数就要费上大半天光阴,因此是个费眼力的活儿,这也是它制作成本高的原因。

  学麻柳刺绣,首先要学找中心。一块白布叠成四个豆腐块,找到中心的位置起针。然后是数线,横着数三针,竖起三针,挑三针,隔三针,一面就成花了。“姑娘会架花,不愁找婆家。”在麻柳乡,很多姑娘从四五岁开始学习麻柳刺绣,出嫁之前便掌握各种针法技巧。

  作为麻柳刺绣的非遗传承人,张菊花的外婆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刺绣艺人,她的母亲更是刺绣艺人中的佼佼者。麻柳刺绣也因此在幼年张菊花心里扎了根。张菊花笑言,小时候学习刺绣简直就是一部“血泪史”,因为手指太细,戴不上顶针,手指经常被针扎得鲜血直流。

  上世纪80年代,麻柳乡全乡3000多名妇女中善刺绣者就有1300多人。然而,到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麻柳姑娘外出打工,能绣出好作品的人越来越少。而张菊花看来,刺绣不仅是手艺的沿袭,更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

  坚守,让张菊花的刺绣技艺突飞猛进。她用手中细细的针和线演绎出了众多别具魅力的作品:《菊花图》《兰花图》出口国外;她完成的花卉枕头、蜻蜓荷花手巾等也被四川省民间美术馆珍藏。

  在张菊花和其他绣娘的推动下,麻柳刺绣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2000年5月,麻柳乡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6月7日,麻柳刺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成都国际非遗节上,麻柳刺绣的展品夺得“太阳神鸟”最佳展览奖……曾经名不见经传的麻柳刺绣,终于光彩夺目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2003年,麻柳乡便将麻柳刺绣纳入当地学校课程,传授麻柳刺绣文化。近年来,朝天区通过农民夜校、特色技能班,组织留守贫困妇女学习麻柳刺绣技艺。随着朝天区旅游项目的落地,麻柳刺绣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在旺季甚至供不应求。

  2016年,张菊花受中国机械工业集团邀请,到该集团帮扶的乡村为贫困家庭妇女传授刺绣技艺,扶贫效果很快凸显。“下雨可以绣,晚上也能绣,不占地方不费力。”鱼鳞村村民鲁玉莲初学时,绣了一幅40厘米见方的绣品,被游客以400元买走,吸引周围的留守妇女纷纷加入学习热潮中。

  为了抱团跻身市场,朝天区成立了虞美人麻柳刺绣专业合作社,在12位传承人的带领下,学员遍及区内的十余个乡镇,其中不乏建卡贫困户。鲁玉莲经过刻苦学习,已从初级学员成长为资深绣娘,仅刺绣一项便可增加2万元年收入,她一家去年便摘掉了贫困帽。

  去年1月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中方官员向该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赠送了一份特殊礼物——张菊花完成的两幅麻柳刺绣,一幅绣有世界经济论坛标志,一幅绣的是施瓦布肖像。这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走向世界。

  版式设计:沈亦伶

编辑:谷永光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我们的节日·中秋

    中秋佳节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文化自觉、塑造文化自信的重要节点。

  •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延禧宫

    一部清宫剧《延禧攻略》的热播,带火了线下故宫里的延禧宫,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景点。

  • 2018爱在七夕

    总会有人问,爱情是什么?是怦然心动的执着追求?是相互依托的幸福?还是温馨从容的夕阳红?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外一家亲 欢乐迎中秋

  • 优势栏目

    贵州高校盲人乐团:用音乐寻找光明

  • 优势栏目

    第十届中华世纪坛中秋诗会举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