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夏静思——远亲不如近邻-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首发策划

苦夏静思——远亲不如近邻

2018-07-09 06:23:33 中工网--《工人日报》

资料图片

  编者按

  苦夏难耐。碧绿的草地上铺满了炽热的阳光,细小的喷泉虽看着热闹却丝毫不见凉意,偶有一两只慵懒的猫摇着尾巴漫不经心地走过,再就是树上那一浪高过一浪的蝉鸣、鸟儿们时而一阵的啼鸣。人站在有空调的窗前眼巴巴地看着外面大好时光慢慢溜走。可不是吗?经过了干枯的冬和短暂的春,好不容易迎来生机勃勃的夏,却被挡在一墙之外。于是闭上眼睛,任凭热烈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脸上,开始回忆……

  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夏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童年的玩伴、童年住过的大杂院、童年的街坊邻里。和此时清凉安静的空调屋相比,那时的夏过得更苦,却能勾起很多人快乐的童年记忆。冯骥才说:“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唯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苦,原是生活中的蜜。”原来这长长的苦夏里饱含着生活的哲理。本期选编两篇有关童年的回忆,城里的、乡村的,不一样的童年,一样的知音难觅。

 

  大杂院的记忆

  陈桂忠

  唤起大杂院的记忆,源于一个亲身经历,也颇有嘲讽意味的笑话,参加一个群的年终庆典活动,见到一位中年妇女好生面熟。此人也大概和我有同感,多打量我几眼,中午聚餐,座位相邻,一番交谈,不禁彼此哑然失笑,原来是在楼上楼下住了六七年的“芳邻”。怪不得眼熟,但以前见面,都是擦肩而过,点头打招呼都少,没有问过彼此姓名,更没有喝茶串门的经历。

  要是六十上下岁的人,很多人会说:哦,我的童年,是在大杂院中度过的。

  顾名思义,“大”而“杂”,是大杂院的内涵。我家住的大杂院,原本是个完整的四合院、有5间正房、3间东厢房、3间西厢房,有影壁墙,门口还有高台阶、门楼,门楼前原来还有一对石狮子、上马石,听说新中国成立前是大户人家私宅,后来家道没落,新中国成立后充公,遥想当年,是很气派的。

  因为和另一个大杂院相通,这整合后的大杂院,住着13家房客,多数一家只有一个职工,养育四五个孩子,5间正房住两户人家,各住两间,中间那间是公用的厨房和过道,俗称对面屋,厢房是3间格局,也是对面屋,分别住两户人家,房租每月才三到五元钱,类似当下的“廉租房”。男主人上班养家糊口,女的操持家务。每家都好几个孩子,七八口人挤一个大炕。院子本来狭窄,邻居们又在自家门前纷纷搭建起煤棚、高灶、厕所、猪圈,有的老太太养鸡,还用秫秸在自家院落夹上“杖子”,原本就不算宽敞的庭院显得零七八碎、拥挤不堪。

  由于杂居,各家灶台钻出的气味,满院子人都可以闻到。哪家夫妻吵闹起来,满院子人竖着耳朵听。大院子人家多,孩子自然也多,十来岁的孩子成天疯玩,爬树、用弹弓子打鸟、下河游泳,藏猫猫、堆雪人,女孩子聚在一起跳皮筋、踢毽子,玩的昏天黑地。

  夏天闷热,逼仄房屋呆不了人,家家户户搬出板凳、蒲团,坐在大门洞台阶上。男人穿着短裤,端着搪瓷茶缸,摇着蒲扇,谈天说地。家庭主妇们哧哧地笑着,一边纳鞋底,一边议论家长里短。

  院子里姓王的哥俩很有“文艺细胞”,喜欢吹长笛,常常夜深人静中来一曲,《扬鞭催马送粮忙》分外欢快,《牧民新歌》分外悠扬,我听得如醉如痴。院子里还有个孙姓哥们,喜欢哼哼样板戏,时不时吼上几嗓子。他没有文化,拿不准歌词,如:“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轻轻一抓就起来”,经他一唱,就变成了:“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哈哈一笑就起来。”一张嘴,常常笑倒一片,满院子人敲窗户喝倒彩。

  大杂院住着的人都不富裕,每次收取电费的人过来,妇女们都要讨论半天,谁家点得灯泡度数大,谁家经常睡觉不关灯,为多出的几分钱电费争吵得口干舌燥,也偶尔因为发现自己家的母鸡下的鸡蛋落到别人家鸡窝而争执。但多数时候,大院是祥和的。下雨时,哪家没人,院子里的衣服保准有人替收起来。有个沈姓孩子,刚会爬的时候,母亲出去了,他在炕上爬来爬去,正好地上的铁锅里熬得米粥滚热,他一头扎进去,哇哇直叫。幸亏同院的王奶奶听到哭声,颠着小脚把他捞起来,捡回了一条命。大院里有几家养猪,每到杀猪的时候,总要熬上一大锅酸菜白片肉,打发孩子,用一个大海碗,各家盛上一碗,恭恭敬敬送去。

  大杂院人重情,这些发小,情如兄弟。搞了对象,第一个告知的,多是大杂院的同伴;结婚以后,还是相互惦记。一旦哪家老人故去,那些抬棺木的,多是大杂院的哥们,神情肃穆,这就是情,这就是义。

  五十多年过去了,往昔大杂院的同伴有的远走他乡,再见面,乡音未改鬓毛衰,错愕之间,相互认出,欷歔不已。大杂院旧址,早化为高楼巍峨,但我时常在梦中回忆起青砖黑瓦白粉墙,嘈杂拥挤而又淳朴温馨的大杂院,那面目慈和的老奶奶,在一起疯跑的同伴,那是一种温暖又踏实的感觉,现在已经稀缺难觅了。

1 2 共2页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国际专家学者齐聚五台山 探讨佛教文化国际化传播

  • 优势栏目

    票房破320亿!八大因素助推2018上半年中国内地影市

  • 优势栏目

    “中国联合展台”亮相法国 66部纪录片里看中国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