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人的诗意人生-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首发策划

老工人的诗意人生

2018-06-04 06:19:43 中工网--《工人日报》

  在江西诗坛,诗歌爱好者对陈太顺这个名字不会陌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是活跃在江西乃至全囯诗坛的传奇式人物。他40岁开始发表作品,一发不可收,写的多发的也多,每星期至少有三首诗在报刊上露面。那一本本作品剪贴本叠起来有几米高,各种获奖证书红彤彤一片,八仙桌上都堆不下,如果用秤来称,少说也有10公斤之重,让我颇感敬畏。

  辗转迂回 痴迷创作

  陈太顺是江西变压器厂一名普通工人,白天要在车间干活完成生产任务,只有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写几首小诗,可是,家里空间狭小,没有宁静的书房,写作思路常常被妻子的唠叨或孩子们的声音打断。怎么办呢?他想到了房顶,于是他就大胆地通过天窗,爬到5楼房顶上去放飞想象的翅膀。那里天高云淡,凉快又安静,是个好地方。

  大冷天往哪儿躲呢?他思来想去,想到了职工洗澡堂的锅炉房,但转念一想,写诗毕竟是私事,哪能到锅炉房去影响别人的工作呢?无奈之下,他半夜三更从暖和的被窝里爬出来,挑灯夜战,有时才思泉涌,通宵达旦。妻子不理解,他不停地写呀,写呀,图个啥呢?

  陈太顺热爱文学,尤其痴迷诗歌,他读诗写诗,可他自以为那些像诗一样的稿子,一封一封投给报刊,又一封一封退回到他手里,那千篇一律的退稿便笺,宣告了他的失败。妻子劝解道:“别写了,葫芦藤上结不出南瓜的。”可他却执迷不悟,振振有词地说:“写诗的时候,能缓解压力,能让工作与生活充满阳光。”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1958年,只有小学文化的陈太顺从上海来到江西当学徒工,八小时之外,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跋涉。多年以后,在李耕、杨章跃、张启堂、华光耀等一大批编辑和文友的关注和引导下,他写的诗才渐渐有了些起色。

  陈太顺是工人,他写的诗也多半是以工厂为题材,有人认为工业题材的诗不好写,写来写去尽是行车、机床、鼓风机,觉得很平庸很枯燥没有新意。可是陈太顺写起来却得手应心,为什么?因为他有生活,有了生活还不行,还要进行艺术加工、进行再创作。请看他写的《高压线》:

  哪一位诗人/在长空/发表一行银亮诗句/阳光加了编者按/这一则长长的消息/报道了/水电站落成典礼/至于攀登的艰辛/工人师傅不让写/用一行默默挺立的电杆省略……

  电杆、电线、水电站,这些不起眼的景物,经过陈太顺多次锤炼、挖掘、剪裁,成功地写就了这首有深度有思想有悬念的《高压线》。即便如此,他还嫌不够,他认为诗的最高境界是哲学,字句要像炼钢一样投进几千度炉膛去锻炼,直炼到每个字都是响当当的钢锭,这就是诗了。你没看见陈太顺写诗时那幅痴迷的神情,就像农民挑选着种子,商人点数着钱币,运动员计算着时间,每个字推敲了又推敲,一首诗写了又涂,涂了又写,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啊。生活处处有诗意。再看一下《卖羊肉串的姑娘》,他这样描写进城打小工女子:

  她把大草原的膻香/穿上竹签/把霞光和露珠穿上竹签/把甜美的吆喝声穿上竹签/于是城市在噼噼啪啪炭火的/跳荡中开始苏醒//城市一抬头/就看见那个卖羊肉串的姑娘/正用小蒲扇在烤炉边/把牧歌和扑鼻的芳香扇进城市/把绿茵茵的草地扇进城市//广场顿时延伸成大草原了/簇簇羊群从天山脚下飞奔而来/她的鞭杆似乐队指挥棒/大街小巷飘满维吾尔优美情歌

  竹签、小蒲扇、烤炉、羊肉串……这些缺少天然美感的物件成为诗人笔下最美的意境。陈太顺想象力丰富,巧妙运用比喻的写作手法,以情贯穿,给读者带来了情景交融的艺术享受。

  上世纪80年代,江西《星火》杂志诗歌编辑李耕先生给陈太顺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从你工整的诗稿笔迹中,看得出你对人生严谨的态度,看得见你在汗水中跋涉的脚印,看得见你在蓝色稿格试航你的小帆。别害怕惊涛骇浪别害怕暗礁,我愿作你的舟楫和航标,与你同去寻觅渔汛繁茂的季节……千万别松网啊,人生的哲理就在这一瞬间,潮汐会把灵感卷入你的襟怀,也会离你悄然而去。”最后,李耕先生又写道:“别忘了你是镭的开采者,开采一克镭需要终年劳动,而你要留下一行好诗,也许要付出毕生的精力。”

  李耕先生的精辟指点与鼓励,给了陈太顺以巨大力量,此时,诗和人都成熟了不少,他不再单求数量,而是以质量取胜。从那以后,《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诗刊》等报刊都有他的诗稿露面。至今刊发诗作2000余首,获得各类奖项150余次,其中省部级奖项30余次。

  坚持不懈 老有所乐

  陈太顺1961年加入南昌市作家协会,1992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双料作家的身份加上那许多被社会认可的诗稿与荣誉证书,在他看来,这一个又一个进步的亮点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日出,真是一路追求一路歌呀。

  如今,年近八旬的陈太顺从工厂退休已20年了,他每天早晨习武,打理菜园,中午小歇,晚间散步或与老伴下跳棋,再写点小诗文。近年来他的散文、随笔、诗歌在全国多家报刊时有露面。陈太顺待人真诚,会见文友,参加省市的文艺盛会是他最高兴的事,在与新老文友的交往中,以孜孜不倦的创作情怀,鼓舞和温暖了每一位文友的心灵。(田智生)

编辑:肖天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美术大师靳尚谊携中央美术学院“最美天团” 集体献读致敬世界美术大家

  • 优势栏目

    曾孝濂为“生命”作画感动网友

  • 优势栏目

    《朗读者》助宗庆后成“浙江阅读代言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